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导论
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导论
报告字数:2652字
报告页数:5页
摘要: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重审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多次表明要大力弘扬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72324942“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72324942可以说,“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72324944。而与此同时,在今天,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72324945这些足以说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与西方倡导科学与理性的智识主义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其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墨家、道家、法家等其他各派为补充,形成了富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从本质上说,中华文化即为具有人文性、道德性的“德性”主义文化,这一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注重人本的、道德视域的思考。韦政通先生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就曾指出:“在中国文化中,有‘一本万殊’的理念,于是坚信一切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基础就是道德。中国传统中讲道德,不像西方人讲道德只限制在人生的范围内,而是弥漫在文化的一切领域。因此,中国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文学理想是‘文以载道’,经济的理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他如教育、法律,也莫不以道德为基础。”72324946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文化特质。从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取代殷商时期的祭祀文化开始,中国文化转向了一种具有丰富人文色彩和人道关怀的伦理文化,这一文化大体上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围绕着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理想人格问题、人性善恶问题、道德修养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道德规范问题以及德治与法治问题等方面展开了人伦日用、修身治世以及治国理政的思考,体现出了丰富而又充沛的伦理精神特质,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也正是因为此,我们称其为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之所以“优秀”,在于其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价值。不能否认的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有着超越时空、超越民族、超越历史的普遍适用性,能够成为全人类所共同遵循的价值,用以与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沟通与思想交流,而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本身作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文化宝库,一直以来就是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蕴,至今仍旧为中国人所传承和弘扬,特别是在解决现实中的困惑和问题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淬炼,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价值理念已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性情心理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品质,成为中国人永不磨灭的文化信仰。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程,充分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资源展开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为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提供思想文化支撑。高校思政课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沃土做好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思想精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价值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充分解决好当前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出高校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作用。而同时,在思政课教学中用好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资源,可以更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本土化表达的跃升,在上好思政课的过程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有机结合,进而厚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关键词: 教学创新高校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