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农民税收负担
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农民税收负担
报告字数:47908字
报告页数:63页
摘要: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税收制度是日本侵略者在伪满洲国实施的一项经济掠夺政策,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体现了日本侵略者的利益。为最大限度地榨取东北人民的财富,从1932年开始,通过四次税制整理,1938年税制基本形成,1939年殖民税制体系不断强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当局进一步强化税收政策,整顿并加强了税收统制机构,推行以国内税收入为中心的税收方针,不断增加税种,提高税率。于1941~1944年连续四年进行了四次“战时大增税”,推行战时税收。日伪统治末期,为了挽救财政枯竭的困窘局面,支持罪恶的战争,日伪当局不顾东北人民的死活,继续提高税率,扩大税目,在东北施行了空前的税收掠夺。截至1944年,税收种类由原来的20多种增加到70多种,税收总额增加一倍。“国税”、地方税使不堪重负的东北农民负担更加沉重。日伪当局同时又以“临时税”名义极力推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广大农民无法生存,只能靠举债度日,给高利贷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税收制度
- 一 东北税制的“整理”
- 二 “内国税”制度
- 三 关税及盐税
- 四 地方税制度
- 第二节 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税收特征
- 一 庞大的税收体系和机构
- 二 战争中不断扩大的税制
- 三 软硬兼施的税收方式
- 第三节 税收对农民负担的影响
- 一 不堪重负的“国税”与地方税
- 二 花样迭新的苛捐杂税
- 三 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