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凤山楼村形态演变
摘要:本文介绍了凤山楼村的历史形态演变。凤山楼村的前身是鸟仔寮村,再向前追溯,还曾取名庵前村,都是沈氏聚居的血缘村落,脉脉相承。这三个名称,恰好与村落地址的三度变迁一一对应,即1630年定居于后头山坡时,用名 “庵前村”;在山脚建造围楼,山坡与山脚两处居住址并存与使用时,村名“鸟仔寮村”;当山坡居住址焚毁时,以楼名作为村名,“凤山楼村”沿用至今。村落名称的改变,映射出村落地址由山坡向山脚迁移的巨大空间变化。不同的村名,还反映出村落肇基—扩张—收缩的三个重大历史节点,以及营建方式的不同。肇基之时建造茅寮,各家各户独立居住;扩张之时举族共建夯土围楼,出现大型建筑物;收缩之时,合族集居,在凤山楼休养生息。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明清民国时期凤山楼村形态演变
- 一 1630年至19世纪初
- 二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
- 三 民国时期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凤山楼村形态演变
- 一 1949~1978年
- 二 1979~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