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无形文化财制度(工艺技术)里的“个人”问题
无形文化财制度(工艺技术)里的“个人”问题

作者:〔日〕滨田琢司 王新雨 郭海红

〔日〕滨田琢司 王新雨 郭海红##周永明 王晓葵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所属图书:遗产(第七辑)

图书作者:周永明 王晓葵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出版时间:2023年01月

报告字数:23987字 报告页数:30页
摘要:本文介绍无形文化财的认定虽分为个人认定和团体认定两种,但无形文化财制度运作的一大特征是侧重于表彰“个人”创作者。在工艺技术领域,无形文化财的构成仍不够明确,其原因既在于受认定的“个人”对指定标准的解释各不相同,也在于行政方对“个人”进行评定时优先考虑艺术性。此外,无形文化财制度的另一个特征是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地域特色”相较于个人的“艺术价值”时常被轻视,“人间国宝”和“传统工艺士”的地域分布对比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在修订《文化财保护法》的过程中,“价值观点”被引入无形文化财制度中,使得“人间国宝”分化成了“市井派”和“古典派”两个谱系。这一双重结构蕴含着战后民主主义思想,这种理想主义赋予“市井派”巨大的文化价值,并对“人间国宝”的作品的市场价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章目录
  • 引言
  • 一 无形文化财(工艺技术)的构成与“个人”
  • 二 “地方性”的不足
  • 三 “人间国宝”的双重性——“市井派”和“古典派”
  • 四 价值多样性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