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民俗生活视野下的京津冀非遗保护协同发展
民俗生活视野下的京津冀非遗保护协同发展

作者:马知遥 王明月

所属图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

图书作者:宋俊华 李惠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报告字数:13877字 报告页数:17页
摘要:京津冀非遗保护的协同发展既关系到京津冀文脉的延续,也关系到京津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亟待探索的新领域。民俗生活视角立足于非遗的日常生活根基,为京津冀非遗保护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自下而上的分析维度。历史上,京津冀很多非遗在形态上具有同质性,在过程上具有密切的传播与共生关系,这为当代京津冀非遗保护的协同发展奠定了民俗生活基础。本质而言,京津冀非遗保护协同发展就是当代三地非遗新的传播与共生的发展实践,需要遵循京津冀非遗的民俗生活秩序。未来,积极推进京津冀非遗的联合申报与管理,探索京津冀非遗协同式的生产性保护,建设京津冀文化生态保护区,或将有利于进一步将官方政策嵌入民俗生活秩序,激发民俗生活的内生性动力,从而实现京津冀非遗保护合理而高效的协同发展。
文章目录
  • 引言
  • 一 京津冀非遗保护协同发展的民俗生活基础:事象比较与过程剖析
  •         (一)京津冀非遗共享性的空间环境基础
  •         (二)作为民俗事象的非遗:京津冀地区非遗的形态共性
  •         (三)作为民俗过程的非遗:京津冀非遗的域内传播与共生
  • 二 作为政策实践的京津冀非遗保护协同发展及其生活化困境
  •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非遗向度:单线推进与协同并进
  •         (二)京津冀非遗保护协同发展的政策实践
  •         (三)“有限参与的民众”:京津冀非遗保护协同发展的实践特征与提升空间
  • 三 官方政策与民俗生活的深层衔接:京津冀非遗保护协同发展的未来展望
  •         (一)京津冀非遗的联合申报与管理
  •         (二)京津冀非遗的协同式生产性保护
  •         (三)京津冀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