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企业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模式、问题和展望
企业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模式、问题和展望
报告字数:22239字
报告页数:27页
摘要:相较其他传承方式,企业传承在培育核心技能和知识、提升传承意识、提高社会影响力、拓展传承广度、稳定传承梯队等方面都有其优势,比如“老字号”企业擅长通过高品质传承来保障传承人的技艺水平,现代企业擅长通过规模经营来拓展传承人群的广度等;同时,借助各类企业的集约机制、激励机制、品牌机制、培训机制、知识管理机制等,可以有效提升传承人培养水平。但是,企业的逐利性、竞争性、不稳定性等因素,也对注重文化性、共享性、长期性的非遗传承构成多重挑战。因而,企业应当明确出发点、培养过程、评估机制,平衡企业利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培养传承人。
文章目录
- 一 企业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必要性
- (一)非遗传承人培养的衡量维度
- (二)各类传承模式下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异同
- (三)企业培养非遗传承人的优势分析
- 二 企业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模式和路径探讨
- (一)从企业模式看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
- (二)从企业机制看非遗传承人培养路径
- 三 企业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广州酒家(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粤菜烹饪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 (二)王老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凉茶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 四 企业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问题与挑战
- (一)传承人培养的过度商业化导向
- (二)传承人培养的私利性问题
- (三)传承人培养的流动性、短时性和不稳定性问题
- (四)传承人培养相关的不当竞争问题
- (五)传承人培养的技艺碎片性、失真性问题
- 五 企业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建议和展望
- (一)明确出发点
- (二)明确培养过程
- (三)明确评估机制
- (四)明确企业利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
- (五)建立企业培养传承人的示范展示平台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