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谁来种地: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经济体系
谁来种地: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经济体系
报告字数:17175字
报告页数:20页
摘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链上的有机融合,是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巩固基本经济制度、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报告通过对比分析北大荒农垦建成现代化大农业与农村地区仍难以走出超小农经济的状况,阐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经济体系形成的必然性及若干本质特征。一是超小农户条件下农地低效利用的理论逻辑。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非农转移,小农户兼业经营成为当前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按照农垦地区和农村地区两条线索,梳理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发展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并在相互对比的基础上揭示推进垦地合作、发挥国有农垦经济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客观必然性;三是基于垦地合作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经济体系实质是构建更高水平、更广范围的新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为此,需要推进农村综合性体制变革,构建县、镇、村三级功能专业分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
文章目录
- 一 “超小农陷阱”的理论解释与“谁来种地”问题的提出
- 二 农村地区与垦区农业经济体系演进的动态比较
- (一)农村地区农业经济体系的演进阶段:超小农条件下的“小农服”困境
- (二)北大荒垦区率先走出一条现代化大农业新路
- (三)垦地合作:发挥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方式的引领示范作用
- 三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构建新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 (一)以公有制为主导构建龙头引领的控制链,实现“统”的到位
- (二)搭建专业化分工的主体链,实现“分”得彻底
- 四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经济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性体制改革
- (一)第一步:试办混合所有制的“村集体农场”,落实“村统户”
- (二)第二步:组建乡联社及“镇集体农场”,将“整村”提升为“整镇”,落实“镇统村”
- (三)第三步:以县为单位推进“国集”合作,实现“体制统筹、空间统筹、产业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