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与实践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与实践
报告字数:32761字
报告页数:38页
摘要:以碳达峰碳中和实践为视角,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具体路径涵盖两个大的方面,即四项传统宏观布局和近年来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具体来看,四项传统宏观布局的路径包括:第一,逐步淡出传统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低碳清洁能源体系;第二,产业结构低碳化和产业运营低碳化;第三,提高生态建设领导能力,进一步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保障;第四,市场建设与公众生态意识的培养。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路径具体包括:加强电网建设,鼓励和推动技术创新,优化清洁能源的空间规划。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定位,应结合自身能源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采取最适合的生态建设路径。具体建议包括:第一,低碳能源结构、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全国统一绿电市场;第二,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加快产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第三,利用空间错位实现地区协同互补;第四,加深“双碳”实践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第五,生态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融合。
文章目录
- 一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空间分布
- (一)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在全国中的发展水平
- (二)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空间分布及功能定位
- 二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发展
- (一)民族八省区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政策的共性和特异性
- (二)各民族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发展趋势
- 三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措施及成效
- (一)规划目标
- (二)具体措施
- (三)实践成效
- 四 结论与建议
- (一)低碳能源结构、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全国统一绿电市场
- (二)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加快产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
- (三)利用空间错位实现地区协同互补
- (四)加深“双碳”实践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
- (五)生态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