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经验、问题及未来展望
中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经验、问题及未来展望
报告字数:20084字
报告页数:25页
摘要: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类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重要实践,在非遗传承保护及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报告在对比分析了我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基础之上,认为目前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存在跨区域保护管理不便、保护区内建设文化特色不足、民众整体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划分,实现跨区域协同治理,贯彻落实保护区建设领域“共享”发展理念,构建多元投入资金保障机制,坚持对保护区内各类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保护,公私并举将非遗资源融入乡村振兴实践,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保护区的文化生态平衡。
文章目录
- 一 我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 (一)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情况统计
- 二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 (二)坚持保护区各类非遗资源整体性保护,促进多民族文化共生
- (三)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力量协同参与
- (四)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加强对文化生态的保护
- 三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
- (一)跨区域保护造成管理不便,相关政策统一实施难度较大
- (二)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矛盾,保护与利用没有实现动态平衡
- (三)保护区内文化特色缺失,“活态传承”问题暴露
- (四)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保护区建设发展缺乏法治保障
- (五)顶层设计尚未形成保护合力,协同机构配合度低
- (六)区域内民众主体性作用发挥不足,整体参与度较低
- 四 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展望及对策
- (一)多元协调:扎实落实主体责任划分,实现跨区域协同治理
- (二)公众参与:贯彻落实保护区建设领域共享发展理念
- (三)注重成效:构建多元投入资金保障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四)整体保护:坚持保护区内各类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
- (五)多措并举:将非遗资源融入乡村振兴实践
- (六)法治保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探索多种保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