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主体生产性保护的现状与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主体生产性保护的现状与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报告字数:11333字
报告页数:14页
摘要:传统手工艺代代相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成为不同时期的文化记忆。随着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受到高度关注。传承主体通过家庭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形式习得核心技艺。传承主体探索出“传承人+公司(合作社、工坊)+农户”的生产模式、“传承人+产品+旅游景区”的传统销售模式、“传承人+产品+电商平台”的新兴销售模式、“传承人+产品+博物馆”的展览与宣传模式,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将技艺资源转化为社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厘清代表性传承人和普通传承人的文化地位、传承主体的“传”与后继人才的“承”、核心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等问题,以加强传承主体的身份认同与表达。
文章目录
- 一 从记忆到技艺:传统手工艺类传承人的保护主体地位
- (一)传统手工艺的内涵及类别
- (二)传承主体技艺的习得
- (三)传承主体的类别及义务
- 二 从技艺到资源:传统手工艺传承主体的生产性保护模式
- (一)“传承人+公司(合作社、工坊)+农户”的生产模式
- (二)“传承人+产品+旅游景区”的传统销售模式
- (三)“传承人+产品+电商平台”的新兴销售模式
- (四)“传承人+产品+博物馆”的展览与宣传模式
- 三 从资源到经济:传统手工艺传承主体的身份认同与表达
- (一)代表性传承人和普通传承人的文化地位
- (二)传承主体的“传”与后继人才的“承”
- (三)核心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