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表征和驱动因素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表征和驱动因素
报告字数:14648字
报告页数:20页
摘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往往表现出先城市后农村的空间演化特征和先经济社会后生态环境的领域推进特征。因此,具有时空重叠属性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情况,往往最能清晰地反映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持续不断推进制度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有效扭转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退化趋势,乡村人居环境开始趋于改善。数据表明,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国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盖率已经超过9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化肥、农药利用率也分别达到40.2%和40.6%。新型粪污综合利用率在7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72400296如何准确把握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发展状况,找准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着力点,是亟须解答的重大问题。本文尝试提出治理体系现代化三种因素驱动下三个维度共同演化的分析框架,把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解析为使命型政党、国家能力和开放包容的学习机制三种因素作用下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工具三个维度共同演化的过程,以此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演化逻辑,并提出关于促使我国农村生态治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几点思考。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理论概述和框架的提出
- 第二节 三维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变迁
- 一 从治理结构看,经历了从自发治理到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转变
- 二 从治理机制看,经历了从非正式规则主导到正式规则主导的转变
- 三 从治理工具看,经历了从单一简约到多元精细的转变
- 第三节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大驱动因素
- 一 使命型政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驱动
- 二 国家能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 三 开放包容的学习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演进动力
- 第四节 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