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政区分等、文化资本与社会慈善——以清代南方地区综合性善堂的建设为例
			
            政区分等、文化资本与社会慈善——以清代南方地区综合性善堂的建设为例
                        
            报告字数:33260字
            报告页数:37页
           
            
          
                        
                    摘要:本文以社会慈善为切入点,关注清王朝利用行政制度规范其治理资源配置的努力的长期效应。通过既有文献的数据,我们建立了一个以南方地区为主的县级层面的清代综合性善堂数据库。实证研究发现,“冲繁疲难”的等级区分与社会慈善能力具有相关性。在行政等级更高的县级行政区中,相较于官办综合性善堂,更容易形成民办综合性善堂。本文还探讨了社会慈善形成的具体机制,认为政区分等主要是通过文化资本对善堂性质发挥效应,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进士数量、官员数量构成了社会慈善孕育形成的深层动力。
                    文章目录
		                        - 一 引言
 - 二 文献综述
 - (一)县级政区分等:空间中的地方政治
 - (二)清代的善堂:国家与社会间的“社会福利”萌芽
 - (三)文化资本理论:概念与作用
 - 三 背景、案例与研究假设
 - (一)清代地方治理中的“冲繁疲难”:建立、发展与功能
 - (二)善堂的案例:地域差异与属性分别
 - (三)研究假设
 - 四 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核心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四)描述性统计
 - 五 县级政区分等与民办善堂建立
 - 六 探寻文化资本的解释力
 - (一)进士数量与社会慈善
 - (二)官僚网络与社会慈善
 - (三)书院建设与社会慈善
 - (四)士绅结构与社会慈善
 - 七 中介效应分析
 - 八 结论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