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儒生中举过程中的关系网络与人情交往——对《儒林外史》中两则寒儒故事的文学社会学解析
儒生中举过程中的关系网络与人情交往——对《儒林外史》中两则寒儒故事的文学社会学解析

作者:高亮 陈云龙

高亮 陈云龙##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王天夫 严飞

所属图书:清华社会学评论 第二十一辑

图书作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王天夫 严飞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报告字数:37537字 报告页数:42页
摘要:文学研究揭示的《儒林外史》的写实意义及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影响为社会学的进场提供了契机。其中,科举引发的明清儒生与周围人(从家人亲属到乡邻乡绅)的人情交往问题成为社会学家解析传统儒生与普通百姓的心理行为及人际交往之内在逻辑的重要着手点。本文引入社会(心理)学有关“人情”的研究视角和概念框架,对以“范进中举”为主体、“匡超人中举”为补充的故事情节展开梳理、解析和比较,发现贫寒儒生攻读举业的成败牵动着周围人对其的人情冷暖变化以及与其的人情关系平衡。儒生中举过程带来的人情内部的利益搅动和情感分化,对其与乡邻乡绅之间关系的影响大于对其与家人亲属之间关系的影响。伦理对情感与利益的约束在家人亲属身上更有效,而伦理和情感被利益捆绑、占用并工具化的人情投资更易出现在乡邻乡绅中间。这种人情交往及其冷暖变化既重塑乡里社会的关系网络,也影响更大的外部社会。从方法论层面看,基于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事实“同构性”假设,社会学可以与文学形成互照与互鉴,共同深化对明清社会的人情关系的叙述、理解和解释。
文章目录
  • 一 科举制背景下儒生与周围人的人情交往问题
  • 二 从文学到社会学:“人情”视角的引入
  •         (一)文学研究的主体路径
  •         (二)社会学研究的进场方式
  •         (三)“人情”视角的理论展开与经验对接
  • 三 儒生中举过程中的关系网络与人情交往解析
  •         (一)“开端”解析:胡屠户贺范进进学
  •         (二)“转折”解析:范进借钱乡试遭丈人臭骂
  •         (三)“高潮”解析:胡屠户治范进“欢喜疯”
  •         (四)“延伸”解析:乡邻来贺与乡绅结交
  • 四 人情交往及其冷暖变化:进一步的讨论与总结
  • 五 文学社会学:迈向一条文学与社会学的互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