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近代中国工商资本下乡中商品流通的演化逻辑——以20世纪30年代铁路押汇的发展为中心
近代中国工商资本下乡中商品流通的演化逻辑——以20世纪30年代铁路押汇的发展为中心
报告字数:20077字
报告页数:25页
摘要:20世纪30年代,新式银行响应政府推动工商资本下乡的号召,以金融手段重构乡村市场的商品流通环节,其中以发展铁路押汇最具代表性。铁路押汇将尚以铁路周转、运输的商品改造为金融衍生品。在推动铁路押汇的过程中,新式银行在具有买方市场色彩的中原棉花市场和具有卖方市场色彩的淮河流域食盐市场采取差异化的资本下沉策略,并引发了不同的市场反响。本文通过比较铁路押汇发展的不同模式及其所形成的差异化结果,梳理近代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商品流通环节金融化的过程与效果,并指出传统市场的制度环境及各类市场的内生逻辑等因素深刻地制约着新式工商资本的下沉路径、策略与影响。这种制约关系体现出20世纪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金融转型过程中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辩证。
文章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20世纪30年代铁路押汇发展的背景
- (一)铁路押汇的运作原理
- (二)铁路押汇发展的交通基础:整合交通运输资源
- (三)铁路押汇兴起的制度支撑:综合制度、政策优势
- 三 新式银行在棉产区推广铁路押汇的策略
- (一)错峰竞争
- (二)重构棉花流通体系
- 四 繁荣与萧条的双重变奏:铁路押汇对棉花市场的影响
- (一)新式银行的加速扩张
- (二)棉花金融的繁荣与萧条
- 五 20世纪30年代蚌埠押汇与车盐市场
- (一)蚌埠车盐押汇兴起的制度与市场基础
- (二)“倒逼式”策略:卖方市场的资本下沉策略
- (三)被制造的“商品短缺”
- 六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