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传统“哭丧”中的儒家礼制、情感及孝道的虚饰化——基于对先秦儒家文本与后世丧礼实践的考察
			
            传统“哭丧”中的儒家礼制、情感及孝道的虚饰化——基于对先秦儒家文本与后世丧礼实践的考察
                        
            报告字数:27023字
            报告页数:31页
           
            
          
                        
                    摘要:哭丧本源于周礼,是儒家丧礼中的仪节之一,先秦儒家对“哭礼”的强调意在表达“悲哀痛疾之至”的情感。然则,缘情制礼、情礼兼备的儒家理想在“哭丧”实践之中往往演变为某种实用化取向的外在孝道实践。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门阀士族制的发展,统治者大力提倡孝道,针对居丧行为制定了奖惩制度,甚至将其作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的标准。由此,在门阀士族制官场的利益吸纳机制作用下,士大夫哭丧及代哭的仪式发展到顶峰,也造就了大批伪君子与沽名钓誉之徒。宋明以后,政治层面的科举制取代了门阀士族制,伴随着宗族制度的平民化进程,宋明理学倡导的孝德教育才得以进一步深入基层平民社会。由此,在民间社会之中,在面子舆论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竞相攀比丧礼的排场问题,哭丧日益成为普通民众仪式化形式主义的“展演”。总体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哭丧”的利益吸纳机制与宋明以后平民“哭丧”的面子舆论机制,都体现了某种形式主义对儒家内在情感的偏离,这种偏离实质上说明先秦儒家礼制与情感表达的孝道理想在后世实践之中为虚饰化的“孝名”所支配。直至今日,普通民众之中以“哭丧”博取“孝名”的形式主义化问题仍然广泛存在,其实质反映了儒家伦理化情感在“真有之情”与“应有之情”之间的内在张力及其现实走向。
                    文章目录
		                        - 一 引言
 - 二 先秦经典文本中丧哭的儒家礼制与情感表达
 - (一)哭丧中的孝之情:“真有之情”的自然流露
 - (二)哭丧中的孝之礼:以礼节情与哭顺于情
 - (三)代哭的由来:“应有之情”的礼法要求
 - (四)小结:儒家礼制与情感表达的基本原则
 - 三 魏晋南北朝士大夫的丧哭虚饰化及其利益吸纳机制
 - (一)缘情服丧的内在“真有之情”
 - (二)居丧哀毁的“孝名”利益吸纳机制
 - (三)助哭、代哭与伪丧现象:表演性的“应有之情”
 - (四)小结:门阀士族制之下士大夫丧哭虚饰化的利益吸纳机制
 - 四 宋明以后平民丧哭形式化及其面子舆论机制
 - (一)孝道推行的普及化与孝行实践的民众化
 - (二)平民丧哭的形式化发展:职业代哭与商业哭丧
 - (三)讲求排场的盛大丧礼及面子舆论机制
 - 五 结论与讨论:礼制与情感的张力及孝道的虚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