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寂静的春天”:理论内涵、思想渊源及社会影响
			
            “寂静的春天”:理论内涵、思想渊源及社会影响
                        
            报告字数:17715字
            报告页数:23页
           
            
          
                        
                    摘要:作为一个概念,“寂静的春天”反映了人类滥用杀虫剂等有毒化学物质而导致本该生机盎然的春天变得死寂的一种现象。在美国20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让人们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生态中心主义思想中最具启迪性的代表之一,“寂静的春天”不仅改变了现实中有毒化学物质的滥用状况,引领着世界环保运动,而且促成了学术界的生态反思热潮。
                    文章目录
		                        - 引言
- 一 什么是“寂静的春天”
- 二 “寂静的春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一)20世纪中期的美国
- (二)科技支撑的经济发展与赞美自然的资源保护
- (三)高科技生化农业、大众传媒与环保主义运动
- 三 “寂静的春天”的思想渊源
- (一)美国反思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先行者
- (二)生态学视域中的生态危机
- 四 启迪性思想的张力
- 余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