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新中国成立前县域内学校布局
新中国成立前县域内学校布局
报告字数:17803字
报告页数:25页
摘要:本文全面概述了清末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县域内学校布局的变化历程及其特点。在清末民初,随着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小学教育从城市逐渐向乡村延伸,但受限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高等小学通常设在县城和较大乡镇,初等小学主要分布在乡村,未能实现“村村有小学”的目标。此外,当时教育体系以政府办学为主,私立学校数量有限。而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针对农村实际,倡导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分散化的学校布局和民办公助的办学体制,有效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和覆盖面,为后来的新中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教育布局变化的分析,揭示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以及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政策和理念的演进。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县域内教育的布局概况
- 一 小学布局逐渐向下延伸
- 二 乡村师范学校分布较为普遍
- 三 县域普通中学较为稀少
- 四 县域学前教育几乎是空白
- 五 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困难
- 六 因抗战机缘个别县域高等教育一度有所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学校布局的基本经验
- 一 批判旧型正规化,主张采用多种形式办学
- 二 反对集中化办学,主张分散办学
- 三 反对政府包下来,主张民办公助
- 四 群众路线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学校布局思想的精髓
-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