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县域内学校布局的全面扩张期(1956~1965年)
县域内学校布局的全面扩张期(1956~1965年)
报告字数:28843字
报告页数:38页
摘要:本文概述了1956年至1965年中国县域内学校布局的变革历程,这一时期是中国教育事业急剧扩张和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政治领域的变革和教育方针的转变,学校布局从类型、办学形式到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呈现全面化、多样化的特点,尤其在小学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发展以及学前教育迅速进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教育管理权的下放激发了群众办学的热情,涌现出了众多民办学校和特色教育机构,如农业中学、耕读学校等,有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下沉和社会教育事业的整体提升。然而,这一时期也伴随着教育规模的过度扩张和正规化趋向的争议,尤其是在“大跃进”期间,教育发展曾一度超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承受能力。至1961年,通过教育整顿,学校布局基本适应了当时的发展状况,但随后的政治环境变化可能对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产生了一定影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县域小学教育的跃进、调整与再跃进
- 一 “村村有小学”的基本实现
- 二 依靠群众办学,民办小学迅速发展
- 三 1960~1962年学校布局的收缩
- 四 倡导多种形式办学,推广耕读学校
- 第二节 县域内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
- 一 县域幼儿园迅速发展
- 二 坚持群众办园、勤俭办园的原则
- 第三节 县域内普通中学布局的突破与收缩
- 一 县域内普通中学的迅速发展
- 二 县域内普通中学的缩减
- 第四节 县域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 一 农业中学兴起的原因分析
- 二 县域农业中学的兴起
- 三 农业中学的办学特点
- 四 农业中学发展的起伏
- 第五节 县县办师范与其他专业教育的兴办热潮
- 一 打破“正规论”和“条件论”的限制,县县办师范
- 二 教育管理权下放,县域要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 三 县县办大学
-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