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县域内学校布局的迅速下移期(1966~1977年)
县域内学校布局的迅速下移期(1966~1977年)
报告字数:18294字
报告页数:25页
摘要:本文概述了1966年至1977年期间,中国县域内学校布局迅速下移期的情况。这一时期,受“文革”影响,教育事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文中详细分析了小学、普通中学、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等方面的变化,特别关注了学校布局如何下移到基层,以及教育普及和形式多样化的情况。总体来看,虽然这一时期教育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比如教育资源分布过于分散、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等,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实现了“村村有小学”的目标,并且尝试通过各种形式满足了更多人的教育需求,体现了当时教育改革的积极尝试和努力。此外,文中还提及了部分高等院校下放至县域内办学的情况,反映了教育布局的一种新模式。尽管存在不足,这一时期中国县域内的教育布局和形式多样化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文革”时期县域内小学布局的变迁
- 一 小学教育由困顿走向受到重视
- 二 批判正规化办学思想,强调多种形式办学
- 三 公办小学下放由大队集体办学
- 四 缩短学制,实现“村村有小学”
- 第二节 县域内普通中学的迅速扩张
- 一 “文革”期间普通中学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 二 小学戴帽初中,读初中不出大队
- 三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上高中不出公社
- 第三节 农村学前教育的再度扩张
- 一 “农业学大寨”助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 二 农村“育红班”的迅速发展
- 第四节 县域内普通教育职业化与县县办大学
- 一 批判“两种教育制度”下的“半工半读”
- 二 普通教育职业化,普通中学办成五七大学
- 三 部分农林大学下放县域办学
-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