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农民参与乡村环境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皖南S村厕所升级改造为例
农民参与乡村环境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皖南S村厕所升级改造为例
报告字数:21704字
报告页数:26页
摘要:农民参与是农村环境善治的关键,而农民的有效参与是政府引导与乡村自治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S村厕所升级改造案例的研究发现,仅由地方政府主导村庄厕所升级改造,农民视角缺失加之行政化动员的悬浮,导致厕所治理实践与乡村生产、生活系统及地方文化之间脱节,农民参与消极。政府适度放权与有效引导是农民参与的基础,通过识别与诊断农民多样化厕所改造需求—吸纳关键反对力量—整合普通农民参与意愿,地方政府成功动员农民参与。基于案例经验,营造适宜农民参与的微观社会环境是实现农民参与常态化的关键。回归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培育农民参与自觉;优化环境治理结构,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治相结合,保障村民合理参与空间;发挥乡村精英、熟人社会、面子、人情等因素在农民参与动员中的优势,借助非正式治理机制,提升农民参与组织化程度;增加多样化、本土化的小微农村环境治理技术供给,用技术赋能农民参与。把握农民环境参与行为发生与扩散的社会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与推动农民参与环境治理。
文章目录
- 一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农民参与难题
- 二 乡村厕所升级改造中政府的“热”与农民的“冷”
- (一)地方政府“热”推厕所升级改造
- (二)农民回应冷淡
- 三 研判、吸纳与整合:政府动员农民参与的过程
- (一)研判分歧:谁在反对,为什么反对
- (二)吸纳关键力量,共商治理方案
- (三)“意会”式动员:普通村民参与意向整合
- 四 农民参与行为发生的社会机制
- (一)治理理念:以民为本,培育农民参与内生动力
- (二)治理结构:政府引导,优化农民参与社会空间
- (三)治理机制:巧用非正式治理,提升农民参与组织化
- (四)治理技术:重视小微技术创新,提升农民参与能力
- 五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