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1958~1978年城乡金融关系的“统一化”与城乡金融低水平、低层次发展
1958~1978年城乡金融关系的“统一化”与城乡金融低水平、低层次发展

作者:陈俭

所属图书:中国城乡金融关系发展史(1949~2019年)

图书作者:陈俭

出版时间:2025年01月

报告字数:38051字 报告页数:46页
摘要:1958~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展以及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时期。1958年开始,为避免“一五”计划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性分权。其主要是把财政、信贷、物资、计划、税收等经济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给地方,但是,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权力的下放造成了混乱。随后中央收回了下放的权力,但权力的集中又造成了管理过于僵化,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中央便再次酝酿权力的下放,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放—乱—收—死”循环的怪圈。其中,我国金融体制的探索也出现了失误,金融管理权的不断“下放—集中”,使城乡金融关系具有“统一化”的特征,且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逐渐失去了合作金融属性,变成了“官办”性质的金融机构,以致成为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这不仅对城乡金融发展水平有重大影响,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1958~1978年城乡金融关系的“统一化”历程及其特点
  •         一 城乡金融关系的“统一化”历程
  •         二 城乡金融关系“统一化”的特点
  • 第二节 城乡金融关系“统一化”的原因与实质
  •         一 城乡金融关系“统一化”的原因
  •         二 城乡金融关系“统一化”的实质:城市金融通过计划手段汲取农村金融资源
  • 第三节 城乡金融关系“统一化”对城乡金融发展以及城乡二元体制形成的影响
  •         一 城乡金融关系“统一化”对城乡金融发展的影响
  •         二 城乡金融关系“统一化”对城乡二元体制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