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兴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进路(1940~1949)
兴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进路(1940~1949)
报告字数:32539字
报告页数:39页
摘要:本文梳理1940~1949年兴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起步与发展。作为晋绥边区核心区,兴县在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基于解决劳力畜力短缺、支援前线需求,发展变工组、互助组等形式,出现白家沟土地运输合作社等典型。政策上强调自愿等价,推动土地加工与副业结合,初步形成集体生产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合作化运动奠定基础,展现了革命战争环境下农村经济组织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农村旧有的各种劳动互助形式
- 一 变工
- 二 扎工
- 三 兑地
- 四 旧有的各种劳动互助形式的综合观察
-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
- 一 兴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背景
- 二 兴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
- 三 兴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组织形式
- 四 兴县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中的耕作次序
- 五 兴县旧有劳动互助的变化
- 六 兴县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解放区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
-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