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德阳:新科技+农业“天府粮仓”背后那些事儿
资讯阅读

德阳:新科技+农业“天府粮仓”背后那些事儿

来源:德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作者:叶斌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3日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时下,正是秋收季,“天府粮仓”重要承载地德阳各地稻浪翻飞,丰收的喜悦写在农户的脸上。庆祝丰收的同时,如何建好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也是各界关注的话题。
9月30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德阳片区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意见》明确要注重创新模式、注重科技赋能。
在德阳,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和从事粮食生产的人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将科技与农业相结合,攻克新品种、新技术难关;推广高效高产作物,不断提高“天府粮仓”的水平。而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
新奇事:把种子拿来“遛一遛”
9月23日上午,秋雨绵绵,小路泥泞,也使得路边田里的稻穗更为沉甸,文旭正和几名工人在仓库的坝子里捣鼓收割机和割草机。
“下雨也不能闲着,再过一两周就要全面收割谷子了,得提前把仓腾一腾,把机器检修好。”文旭是广汉市满庭芳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他说,今年家里共种了1300亩水稻,预计会有900吨的收成,“今年大丰收,比去年多了好几十吨,这与不断试种新品种有很大关系,还得感谢种子公司之前把新品种‘遛了一遛’。”
时间倒回到9月15日。当天上午,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的一块块试验田边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种粮大户、种子经营商以及农业科技工作者、管理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他们围在一块块水稻田边,一边观摩,一边等待有关新品种的现场测产。文旭所说的把新种子“遛了一遛”的种子公司——四川油研种业公司的总经理周荣也在现场。
周荣称,把种子新品种拿来“遛一遛”就是业界所说的中试熟化,“说白了,就是专门给新品种‘挑刺’,对种子新品种的各种抗性和耐性进行检验。”周荣举例说,比如某科研单位培育了一个水稻新品种,研发单位认为这个新品种的产量、米质、抗性都不错。
“自己‘生’的娃娃肯定自认为是最乖的,但在实际生长中,或者在德阳地区种植时,这个新品种的抗病性、抗倒伏能力、耐高温性能,包括适不适宜于机插、机收等方面都要在我们的试验田里经受检验。试种一两季后,确认它是产量高、抗性强、米质优的水稻优良品种才推荐给种植户。”
周荣一边介绍“遛”新品种的故事,一边沿着试验田向记者指出一些经过试验不合格的水稻新品种。记者注意到,这些水稻有的成片倒在田里;有的稻叶一片片焦黄;有的谷子不饱满,甚至还有干瘪空壳。“这些,都经不起检验,我们肯定不会推给农户的。”周荣说。
除了少部分不太理想的新品种外,当天现场测产的不少水稻新品种不乏高产高效的,其中就有“德阳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品香优秱珍”。该品种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市农业科学院)为主选育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于日前获得了四川省“稻香杯”特等奖。
“‘品香优秱珍’在我们的试验田长势很好,抗性耐性很强,我们明年将大力推广这种高产高效的德阳本地研发的新品种。”周荣说。这一说法得到了文旭的证实,他表示,明年打算拿400亩田来种“品香优秱珍”。
大好事:水稻饲草1+1
临近国庆节,德阳各地水稻收割已近八成,可在广汉市高坪镇的一大片试验田里的水稻还未见成熟迹象。
这里是2022年德阳市重点农业科技项目——粮饲协同创新项目的试验田。项目负责人,四川吉隆达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泉来称,田地的水稻已是第二茬,通俗地讲是再生稻,大概要10月底才能成熟。“第一茬水稻在两个月前就已收割,运至甘孜州作为牦牛的青贮饲料。”
据介绍,这个粮饲协同创新项目的种植模式改变传统一季中稻为“一季饲草+再生稻”。通过新模式下品种和茬口匹配、农机农艺融合、粮饲品质提升及种养结合等关键技术的创新,构建种养结合、一种两收为特征的稻饲安全利用双收新模式及其技术体系,并在本区域结合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开展稻源优质青贮饲草和安全优质再生稻米的产业化开发和示范。
王泉来介绍,这种模式简单地讲就是一年可收割两次,第一次收割作为动物的青贮饲料、第二次收割作为人食用的大米。“去年试种了几十亩,效果不错,今天将试验田扩大到1000亩,再等一个月左右就要丰收了。”
据悉,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优质牧草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形成了供不应求的状态,每年需进口大量的优质牧草。数据显示,四川年需青贮饲料约3970万吨,而全省青贮饲草产量约70万吨,仅占需求总量的1.8%。这就意味着,四川有98%以上的饲草需外调,饲草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畜牧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
王泉来介绍,通过德阳地区水稻粮饲双优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保障饲草供应的同时,再生季还能收获水稻。项目探索实现水稻粮饲双优高效种植模式,有效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最终将筛选出适宜稻饲安全利用双收新模式的水稻品种;创新稻饲安全利用双收新模式关键技术;达到土地安全利用的同时,头季饲草亩产3吨以上,亩新增产值1000元以上,农民每亩节本增收500元以上。
另一项利用新技术使水稻饲草双丰收的故事在罗江区上演。
据了解,在德阳市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下,罗江忠全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国科创新投资(成都)公司在德阳市罗江区引进国内首个粮草兼用型脆秆水稻品种“科辐粳7号”。
该项目结合品种温光反应特点、需肥特性等“种性”特点,结合罗江区生态特点、种植模式及茬口联接等,集成了其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并开展了产业化示范,示范面积近20亩。水稻田间长势优良,预计亩产稻谷500公斤以上、高质量鲜饲草近1500公斤。下一步,将与罗江区黑牛湾农业公司合作就水稻品种“科辐粳7号”秸秆回收作饲料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实现种植、养殖以及绿色生态等方面齐头并进,为建立“种植-养殖”一体的绿色循环农业奠定基础。
欢喜事:科技促进增产增效
旌阳和新的高粱丰收、中江普兴的高粱丰收、绵竹板桥的高粱丰收……
近一个月时间,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赵甘霖不断得到好消息,他和团队研发的酿酒专用新品种糯米高粱在德阳各地都取得了好收成。与此同时,各地要求提供种子,明年扩大种植面积的电话也一个又一个地打了进来。
近年来,赵甘霖带领科研团队共育成糯高粱新品种30余个,有3个品种先后列为四川省主推品种,有力促进了酿酒高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高粱作为粗粮类粮食,现在南方地区很少有人食用,但用来酿酒,不但口感好还可以节约粮食。如果多产专用酿酒高粱,一增一减,其他粮食自然就节约下来了。”赵甘霖介绍,他和团队经过在德阳10多年的研究实验,在选育的众多品种中惊喜地发现“金糯粱1号”表现特别突出,“产量高、品质好,尤其适合在德阳及川西平原推广。”
中江县普兴镇石龙店村党支部书记陈贵才介绍,今年村里共种了600多亩糯米高粱,收成有25万斤,差不多能卖到50万元,这个收入比往年多了好几倍。
“把高粱收了后,下一季准备接着种小麦。”陈贵才称,大春种高粱、小春种小麦,为村里的撂荒地找到了最合适的种植途径。“这样一来,不但农户的效益增加了,也为粮食安全、稳产增产贡献了力量。”
赵甘霖介绍,近几年在德阳各区(市、县)种植的专用酿酒糯米高粱大部分都是在荒坡地或撂荒地,让原本没有产出的土地也有了收成。“高粱是一种耐瘠薄、耐盐碱的作物,对土壤的适应范围很广,推广种植对助农增收,农旅结合都有助推作用。接下来我们将研发品质、产量、抗性更优的专用酿酒高粱新品种,配合旱地、撂荒地高效生产技术,达到更高产、更高效的目的。”
位于旌阳区黄许镇三合村的旌阳区农作物展示评价点的试验田里,各个水稻新品种也迎来了收割季。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科技产业中心副主任李永洪介绍,这是由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与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共建的水稻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四川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川(水稻)创新团队创新示范基地。
该基地也是旌阳区优质粮油产业与科技特派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田间技术的培训现场。今年大春,这个基地试验示范作物以水稻为主,在核心示范展示基地参展品种有72个:其中,四川省育种攻关项目参试品种品种23个,省重大专项参试品种13个,酿酒专用粮项目参试品种5个,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新近育成组合31个。
效果好不好,种了才知道。李永洪称,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目的就是进行品种比较评价,为农作物品种布局提供依据,着力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
据悉,近3年来,该基地通过开展试验示范,选择适宜德阳当地大面积推广的主要粮油作物水稻、小麦和油菜新品种共68个,绿色高质高效技术6项。这使得旌阳区粮食3年累计增产0.7万吨,油菜籽增产0.4万吨,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据了解,根据测产情况,今年德阳全市粮食产量有望突破200万吨,顺利实现“十九连丰”。良种选育、良法推广,再加上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的要素保障,德阳正奋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德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