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专家观点 > 徐法寅: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如何影响农村人口流动

专家观点

徐法寅: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如何影响农村人口流动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3日
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步伐逐步加快。2020年5月《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此外,各地围绕户籍政策的文件也密集出台。
入围“社科文献2020年度十大好书评选TOP30”的图书《劳动光荣:“农民工”群体及其结构化》,其中《户籍制度改革和人口流动控制》一文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原因以及改革总趋势;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工”人口流动的结构性影响以及新一代“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下降的原因。小编摘编了其核心观点,邀您一起来回顾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理解当下新现象。
 
阅读原文请前往
户籍制度改革和人口流动控制》/《户籍制度改革和人口流动控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8月。
 
一、中国为什么需要户籍制度来控制农村人口流动?
中国户籍制度的设立,旨在通过户籍政策来调控人口流动以适应国家工业和经济发展。随着国家推动工业化战略,其目的由收集和整理城市人口信息转为满足工业发展,即国家需要将农产品以较低价格强制性统购统销以实现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不平等交换。
如果没有人口流动控制,这种不平等交换会导致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而造成农村缺乏劳动力的后果,不利于国家工业发展和资本积累。因此中国采取了对农村人口流动进行严格控制的措施来保障国家工业化经济发展。
二、与农村人口相关的户籍制度改革总趋势是什么?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包涵3种趋势:
1.承认和认可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
2.打破小城镇中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体制。
3.放宽中小城市户籍管理。
以上三种趋势标志着中国户籍制度改革逐渐放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渐清除人口流动的障碍,这为“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奠定基础。
三、户籍制度改革对人口流动产生了什么结构性影响?
随着改革逐步推进,中国户籍制度激活了“农民工”群体的迁移结构性因素。根据迁移推拉理论,迁移结构性因素由人口迁移的动力推力因素与迁入地的拉力因素共同构成。
改革后户籍制度放松了对农村人口流动的限制,为“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创造了结构可能性。农村迁移推力因素(农村收入低)和城市拉力因素(城市收入高)开始激发他们的流动意愿并促进他们向城市流动。
四、为什么出现新一代“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下降的新现象?
调查显示,新一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意愿大幅度下降(下降大约30%~50%),并且在城市打工地未申请办理暂住证或居住证。究其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农村户籍可保留承包地或宅基地。这是大多数“农民工”不愿在城市落户的主要原因。一旦放弃了农村户口,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将被收回。
2.城乡间福利机制差异缩小,甚至出现农村福利优于城市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农村户口在医疗、扶贫、土地等方面享受的国家福利优于城市户口,这导致农村户口价值逐渐高于城市户口价值。
3.暂住证或居住证只能证明“农民工”拥有在非户籍所在地长期居住的合法权利,既不影响“农民工”的流动也不影响他们的生活,且不能让他们享受和城市户籍一样的公共服务待遇。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办理证件没有必要。
 
 
作者简介
徐法寅,先后从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美国肯塔基大学社会学系获得社会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调查与方法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策划:潘琼阁
摘编:李思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