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涂圣伟: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来源:乡村研究平台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2日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十四五”开局之年,针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文件提出了多项举措。
《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一文选自涂圣伟所著《中国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之路》。本文围绕农业现代化展开,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色,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和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挑战和应对举措,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最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助推农业现代化。
小编摘编了此文的核心观点,围绕其特点、面临的挑战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趋势,邀您一起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跃升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要充分总结和汲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
我国集体所有、权利分置的土地制度,人地关系紧张、超小规模经营的资源禀赋,体系不健全、发展不充分的市场条件,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高度异质性、发展不平衡的区域特征,决定了我国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有效应对农业现代化重大挑战
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和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决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需要积极应对和有效处理好一些重大风险和挑战。
当前,面临农业生产激励效益衰减、农村组织动员机制式微、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强化、农业国际冲击加深等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唯有主动作为才能克服困难。应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激励、重塑机制等措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我国农业的长期竞争力。
三、农村产业融合是农业组织方式和形态的重要突破和创新
农村产业融合本质上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跨界配置的过程,它是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共同引致的,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三大产业有机结合、交叉渗透,最终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农业组织方式和形态的重要突破和创新。
随着政策创新、技术进步、消费需求升级以及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逐步形成,不仅引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促进农业产销向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也将重塑农业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配置产业资源,推动产业效率和价值的提升。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要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营造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推动供给侧改革破题提供支撑。
作者简介:涂圣伟,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国家“十三五”规划起草小组成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农村经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等。
(摘编:李若愚
审核:潘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