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专家观点 > 专家访谈|郭伟和:探索乡村振兴中重建主体性的融合道路

专家观点

专家访谈|郭伟和:探索乡村振兴中重建主体性的融合道路

来源:社科数托邦微信公众号 作者:郭伟和 潘琼阁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3日
4月29日通过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到要搭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平台,要培育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人才队伍建设。
近期,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项目组专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郭伟和教授,解读社会工作如何介入乡村振兴,探讨社会工作学科的本土化发展。
专访将分为上下篇,本期带来上篇《探索乡村振兴中重建主体性的融合道路》。下篇社会工作学科的本土化发展将于7月7日发布。
 
 
《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到要“搭建社会工作和乡村建设志愿服务平台”。也提到要培育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人才队伍建设。此前,2021年2月《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专门提到“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201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
国家已经意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多个文件提出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社会工作的传统、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以及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三个方面,从传统、理论和实践层面,来理解乡村振兴中的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宏观实务取向传统与乡村振兴战略
现在国内对中国社会转型中,尤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社会工作的理解,有一些模糊或者歧义之处。现在更多是把社会工作跟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并列起来,这个定位受西方发达国家大环境影响。西方传统的社会工作跟公益慈善联系在一起,叫公益慈善事业,后来产生了社会工作。换句话说,慈善活动如果要科学化、专业化,就需要社会工作专业。在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工作开始进入国家福利服务体系传递过程,成为国家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者。
这是社会工作的两个传统,民间的慈善与国家的福利服务。
还有第三个传统社会工作宏观实务取向传统,跟当前的乡村振兴联系更紧密。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出台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二战以后,很多新兴民族国家成立了。民族国家发展有很多种策略,其中重要的一种跟乡村振兴战略有点类似,即强调通过基层社区发展来促进国家发展。它是社会工作中的宏观实务取向,社区发展导向中的社会工作。社区发展导向的社会工作更强调对基层社区的动员、重组、组织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寻求一些合作互助的发展项目。
 
2.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社会工作可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优势
在某种程度上,社区发展导向的宏观社会工作实务跟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些具体策略高度一致。我们提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重整农村社会在党组领导下的乡村社会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它农村专业服务体系等。2019年我写过《构建包容性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体系——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探索》,也收在《转型社会工作》这本书里。这里提出来要建立一种包容性的多元化的农村社会工作体系,它不仅仅是做补救性的福利服务或慈善服务,也做发展性的推动乡村社会的专业合作化。
社会工作来参与或促进乡村振兴,具体手段是有优势的,对新时代农村工作有很大补充和借鉴意义,比如它始终强调优势为本、能力建设、过程导向。中国共产党自己的传统本就强调群众路线,强调群众的组织动员,通过党的组织体系去做村民参与的组织动员。
社会工作的专业培养体系所培养的专业能力,可以更好发扬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传统。它有更精细的专业组织动员策略,比如小组活动的策略、开展社区大型活动的手段。方式方法更容易让群众喜闻乐见,更有文化敏感性,以及强调群众参与的群体动力等。在乡村振兴中宜对社会工作专业赋予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解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从更宽和更深层面推动乡村社会工作的发展。
 
郭老师谈其著作《转型社会工作:议题、理论与实践》和《变与不变:泥河村礼治传统的转型》
 
3.分类指导分类发展需对应不同社会工作策略
包容性农村社会工作构建,主要有个分类框架,面对个体为本还是集体为本,以及传统导向和现代导向。用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分出四种类型,一是个体的现代导向,二是个体的传统导向,三是集体的现代导向,四是集体的传统导向。
社会工作要适合分类的村庄发展,就要看村庄类型。传统的特色村庄,我们强调保护;城郊的村庄,可能要更快融入城镇一体化进程;特别艰苦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村庄,可能要通过移民搬迁来解决问题;一些比较大型的、典型的村庄,可能要有一个新的集中居住点。
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发展是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对应的社会工作也应分不同策略。比如对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可能要采取一些个案化的、补救性的策略;传统特色村保护,要以集体导向重建传统文化和传统乡村资源,我们更强调活用,强调让村民成为文化主体,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导向。
 
4.探索符合村民诉求、重建主体性的融合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导向的增权取向社会工作策略是一个相对核心的具有兼容性的实务策略和实务模式。“增权”对应“empower”,可能翻译成“增能”更合适,“power”包含“能量”和“能源”的涵义,在实务模式过程中强调挖掘、培养个体的潜在能量,社会关联、社会互动方面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通过结构化、组织化、制度化进一步激发乡村活力。
无论是特色村庄中强调特色文化传承,还是融入城镇化进程,或者移民搬迁,实际上都不是传统的简单复制,没有办法完全地纯粹地保护原滋原味的状态。
我们发现老百姓有现代转型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以及自己乡土文化跟现代性之间的张力。大家向往和追求现代生活带来的好处,但也不想完全丢掉传统根基和传统文化好的成分。
怎么样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个时候特别强调人的文化自觉,人如何具有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能力、选择能力和折中性的融合能力。乡村振兴几个文件都在强调融合发展,包括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从社会工作介入来说,把融合具体落到操作层面,取决于人的能力。如果没有主体性能力的重建,这个融合可能是被动的融合,变成外界给你设计一个项目,你是被动的表演者,或者被动的出售者。
村民的诉求可能跟文化学者或者乡愁学者不一样,他们想体验现代文明带来的好处。不能要么靠资本全面开发破坏传统,要么拒斥现代性,停留在田园牧歌式的状态,这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我的学生在安徽安庆万涧村实习,参与古村落保护。我们至少看见第三种方案,以一种合作社形式把传统资源激活,再跟现代性对接,村民主体性没有丢失。
我们暑假准备去跟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一个牧民合作社合作。他们将游牧文化,通过合作社跟现代经济对接,有游牧人学堂、牧民合作社,重新用一种更加传统的方法去放牧,牛羊得到更多元化的草场的食源。其中核心问题是把好的产品以及它的传统文化让现代人接受,促进牧民更加自信地、有活力地融入现代性。我们希望协同他们寻找一些出路和方案。
我们关心怎么跳出传统跟现代的二元对立的问题。探索一个新的融合的道路当然很困难,怎么操作还有很多复杂的具体的策略。
 
郭老师谈社会工作介入的后沟村和万涧村案例
 
 
作者:郭伟和、潘琼阁
摄影、剪辑:薛卿
字幕:洪林丽
策划:潘琼阁
审校:刘姝
 
报告推荐
 
郭伟和:《变与不变:泥河村礼治传统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第五届“中国社会学会年度好书推荐”十大好书之一)
 
郭伟和:《转型社会工作——议题、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