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专家观点 > 发展粮食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专家观点

发展粮食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作者:潘琼阁 李泓博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5日
2021年10月16日是第41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本周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聚焦粮食产业与乡村振兴,主题为“发展粮食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小皮结合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收录的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成果,从“农民”“经济”“全球”三大视角出发,助您理解粮食产业与乡村振兴。
 
一、农民的视角:从生产生计理解乡村振兴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年。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是粮食产业发展和农业转型的新课题。
 
受到西方生产主义范式的影响,小农户产业多功能性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多阻碍:生产专业化趋势导致了单一功能的发展轨迹,农业老龄化让小农户产业缺乏后续动力,针对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对不健全,资源搜取阻碍了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经营高风险降低了小农户发展多功能农业的意愿。相关的支持政策能够促进小农户产业持续发展和深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一要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二要强化政策支持,吸引青年返乡;三要基于农业多功能性,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要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关注农业文化传承;五要发展替代性流通体系,将市场重新嵌入社会。
所属图书:叶敬忠:《中国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018—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7月。
 
农民是否具有种粮积极性,不能简单地根据粮食生产的利润状况进行判断。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经济因素是粮食生产投入劳动力是否得到应有回报。在以提供体力和重复性作业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较宽松情况下,即农民就业机会较多情况下,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经济动力主要是获取劳动力市场均等化收入。此外,风险规避、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等因素都可能通过农户生计影响种粮行为。新形势下,我国要加快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措施的创新与储备,确保能够及时出台与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相容的举措,避免农业政策措施“短板”和双循环转换因农业政策措施不配套而给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冲击的风险。
所属图书:魏后凯、董伟俊、崔红志、赵勤:《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8月。
 
二、经济的视角:从产业市场理解粮食生产
当下,粮食市场的稳定运行是保障粮食生产,确保“丰产又丰收”的关键所在。持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要突出抓好“三链协同”和“五优联动”,也要深入开展“六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与我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从而推动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警惕粮食产量波动甚至滑坡的风险、农民收入陷入增长徘徊的风险、政策效果“漏损”的风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扭转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失衡,构建协同发展的农业产业链,加强政府调控机制化建设。在农业要素投入结构方面,加大土地制度改革力度,加强劳动力职业化建设,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在农业产业链方面,强化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的支持,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产业链经营主体加强合作;在政府调控机制方面,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推进调控目标制定机制化,同时强化国内国际统筹,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对外贸易、其他农业政策之间的衔接。
所属图书:涂圣伟:《中国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
 
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总体上呈现以种粮食为主的1.0版农业、以农产品供给为主的2.0版农业和供给农业多功能性的3.0版“大农业”的内涵和发展情况。作为传统农业资源禀赋匮乏的山区农村——浙江省临安区龙上村,依靠“大农业”实现发展路上弯道超车。龙上村依托地方实际,将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与特色农产品供给功能一同作为自身功能,重点发展优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在此基础上,以优势资源生产优质产品、打造优质品牌、实现优价销售的经营策略,让当地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转变为真金白银,以资源带动产业,以产业撬动振兴,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建设“美丽乡村”。
所属图书:叶敬忠、陈世栋:《中国乡村振兴学术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
 
 
三、全球的视角:从国际体系理解粮食安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消息,全球范围内仍有30亿人不能保障健康膳食,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种粮农民粮食滞销,城市居民贫困激增,亿万民众需要紧急粮食援助。在全球化的当下,世界粮食生产、消费方式、食物权利与国际体系紧密联系。
 
从长期看,我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扩大、粮食进口大于出口、粮食安全不确定性增加、粮食生产科技能力亟待提升、杜绝粮食浪费等远虑。为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立法,明确“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集成各种优惠政策和支持保护措施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生产者积极性,有机协调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库,分清粮食安全保障责任,压实粮食安全省(市)长负责制,完善粮食安全保障调控机制,并减少粮食损耗、杜绝浪费。
——刘振伟:《粮食安全与立法》。
所属图书:魏后凯、董伟俊、崔红志、赵勤:《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8月。
 
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起点和基础,中国农业需要以产品循环为终极目标,以资金循环为现代化抓手,以技术循环为未来方向,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持食物消费升级和保证资源可持续的三重目标。充分利用内外循环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发力,其核心在于,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内循环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外循环补充国内欠缺的农业资源。实现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应着重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切实保护好国内耕地资源、适度调整国内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现代化粮食收储体系、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
所属图书:韩磊、孙同全、黄秉信、李国祥、魏后凯:《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4月。
 
策划:潘琼阁、李泓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