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王春光:回应时代需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2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强调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小编摘编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结合台州市域社会治理试点的探索,论述市域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特征及优势,总结市域社会治理的经验。
一、紧跟时代需求,市域社会治理满足社会期待和需要
当前的社会治理情境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命题是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塑,运用多种机制去回应社会领域的问题,从而实现善治的目标。
其次,经济多元化格局中不同的经济元素有各自运行逻辑,政府职能需要转变,更需要其他机制和方式来推进对多元经济元素的管理和治理。
第三,中国社会从原来的静态转变为流动,对现代化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城市治理体制和机制越来越有可能向乡村扩散和传播,与乡村的文化和治理体制机制发生碰撞。
最后,社会治理现代化中专业化和智能化改变了社会治理的机制、方式和形态,为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调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情境。社会治理的“四化”、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以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成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个重要维度。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特征及优势
“市域”是一个市范围,既是一个地理空间,又是一个行政管辖范围,还是一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空间。“市”在行政级别上存在副县级市、县级市、副地级市、地级市、副省级市、省级市或直辖市等。“市域”的“市”指地级市和副省级市。
市域社会治理不仅仅是界面平台的改变, 更是系统性、整体性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 市域更有利于根据本地特点,在法治上做出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强调本土性在法治建设上的作用。
与此同时,市域社会治理意味着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更强有力地支持社会治理。地级市在各方面增加了投入和供给,从政策上做出一些创新,推动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此外,市域层面的地方文化,更能被认知、认可,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治理,以至于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精神和灵魂。
三、从台州地方探索中总结市域社会治理经验
浙江省台州市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在过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效果。
1.形成“和合善治同心圆”治理理念
台州市形成以“和合善治同心圆”为隐喻的六心善治:“横向要构建共治的同心圆,以党委领导、凝聚人心,以政府负责主导中心,以基层治理下沉中心,以各方协同彰显齐心,以数字赋能提升信心,以群众满意赢得人心。”形成体系贯通、体制顺畅、运行有效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
2.重视社会建设维度, 进一步推动治理理念现代化
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治理,强调社会主体的能力建设,提供公共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与平台。还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社会的边界,一方面,继续加强制度保障,为基层治理提供更多资源;另一方面,政府要将自身定位为服务社会者而非管理者,将构建多元共治的格局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向。
3.实现制度化和灵活性统一, 激发基层政策创新动力
台州建立市、县、乡三级推进组织落实机制,强调将制度现代化作为驱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以政策和制度创新推动实践创新。此外,重视发挥基层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它们也成为政策创新的推动者。
4.认识技术治理局限, 打破社会治理技术迷思
智能治理应该运用整体性治理思维,避免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打破技术迷思,形成以人为本的治理思维。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既要探索运用新技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可能路径,又要积极回应由新技术引发的隐私和伦理困境,并从制度和立法层面对技术手段的运用进行约束和规范。
5.系统化回应共性问题, 提炼可推广经验
在试点的早期阶段,重点是搭建基础性制度框架,鼓励多层次政策创新;在中期阶段,要更强调问题梳理以及系统化经验挖掘,形成分领域、分类型的创新经验;在最后阶段,要将局部的创新探索和经验吸纳到常规性治理体系当中,真正从治理体制、工作布局和治理方式等方面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摘编:洪林丽
审核:潘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