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专家观点 > 王珺: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过程机制

专家观点

王珺: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过程机制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6日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镇化的空间结构紧密相关,通过空间结构的优化来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小编摘编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一文的核心观点,以揭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机制和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
(所属图书:王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
 
包容性、开放性、高效性是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概念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模式而提出,二者区别在于要素流动性的差异。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可以被归结为开放性、包容性、高效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利于消除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身份分割,从而为要素充分流动创造条件,实现高效的城镇化进程。
 
包容性、开放性特征促进要素流动
新经济地理学引入要素流动机制,认为产业集聚空间吸引资源要素流入城市,城市拥挤则推动资源要素向外扩散,由此促进了城市间产业分工和城市体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包容性:居民收入分配和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公平性促进劳动力流动
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通过分析厂商生产区位和消费者消费区位的选择,揭示了产业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劳动力区际流动。区域经济理论表明,劳动力根据效用最大化标准来选择就业和生活区位,劳动力的效用满足来源于一定收入条件下对差异化工业品和地方公共服务产品的消费组合。
地方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不仅受到市场供求力量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所推进的政策影响,而这种政策差异正是不同城镇化模式的差别所在。
新型城镇化的包容性体现为居民收入分配和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公平性,这提高了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促进人口跨区域自由流动和城市分工。
2.开放性:减少价格扭曲,消除制度性障碍,促进资本流动
当城市边界不能发生改变时,地价上涨会迫使一部分资本外流。在中国,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城市边界来压低土地价格,这使地价上涨的压力在城市内部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开放性越高,城市地价扭曲程度越低,资本跨区域流动越充分,越能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实是,中国城镇的开放性程度不够高,地价变动方向与公共服务产品价格变动方向不完全吻合,不能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足够的推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各地减少价格扭曲,努力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这将有利于充分的资本跨区域流动,引导低附加值资本从大城市向小城市转移。
 
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产业分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型城镇化的三个特征并非平行关系。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内在过程机制,二者促进了城镇化过程中的要素流动,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有利于城市体系内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而分工则意味着整个城市体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结果就体现为新型城镇化过程的高效性,即城市体系经济效率得到提升。这也揭示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 “要素流动—城市功能分工—产业效率提升”。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这势必有助于推动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分工,从而改变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和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积极的影响。
 
王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摘编:惠紫
策划:潘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