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王春光:让农民的主体性自觉推进乡村现代化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5日
王春光老师在《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一文中提出,中国现代化有着自己的动力基础,即社会文化主体性,而中国农民在现代化中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性自觉。让农民的主体性自觉用在推进乡村现代化上,是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挑战。
小编摘取文章中有关现代性与农民主体性自觉的观点,深入了解中国乡村为什么存在内生的现代化动力?过去几十年的乡村建设为后续的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什么宝贵经验?
(所属图书:王春光:《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一、行动者主体性自觉构成现代性分析框架的重要维度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正是小康社会建设和乡村建设重启、延续并大大推进了100多年前已经开启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进程。乡村建设实践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业绩。
从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思想解放、体制机制改革以及人们的主动性发挥,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现代性因素,由此构筑出如下三个维度的现代性分析框架:一是价值维度、二是制度(政策)和结构维度、三是行动者主体性自觉以及美好生活追求维度。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共存共生和良性循环对于现代化建设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
行动者的主体性自觉是现代化必不可少的,表现为因掌握科技知识,而在现代化过程中变得更加理性,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行动者的主体性自觉越明显,就会越自信地去创造和追求他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二、中国乡村存在内生的现代化动力
中国乡村为什么存在内生的现代化动力?传统的乡村和农民怎么能有这样的动力?现有的由农民自发开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劳动力,激发出求生存、求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了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个体户、家庭作坊、商贸等现代化因素)和城镇化,为什么他们虽然不具备类似韦伯所说的那种新教伦理道德而能自主走上现代化进程?
1.社会文化主体性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基础
在实践中,行动的动力主要来自行动者作为主体的自觉,主体性自觉的最直接根源就是人对美好生活的认知和追求。能否实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应是衡量乡村建设能否真正促进乡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尺度。只有全社会特别是村民感受到在参与乡村建设中实现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现实可能性,乡村建设才能真正获得主体性自觉的支持,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赋予其的使命——带动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2.农民主体性自觉最重要的条件是相应的价值引领、合理的政策和制度支持
让农民主体自觉成为现代化发展动力的前提条件,就是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行动要顺应农民和农村的发展需求。一是国家在乡村建设上要更好、更快地破除对农民和农村的不平等政策和观念,二是持续不断地增强农民和农村主体自觉能力和发展能力。
3.主体性自觉的背后是对生活和生命的价值追求
在现代化理论看来,思想和价值观念创新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界定。不论是小康社会建设还是乡村建设和发展,其背后都有很强的价值追求和创新支持,否则就难以持续。乡村建设面临如何从价值上激发村民参与特别是吸引部分青壮年回归乡村参与建设的主体性自觉问题。
三、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是搞好乡村建设的基础
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彰显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并不缺乏内生的现代性动力和机制,为现代化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案例。同时,过去几十年的乡村建设为后续的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发展至少提供如下宝贵经验。
第一,注重发展的行为主体的重要性。就乡村建设来说,农民就是主体,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是搞好乡村建设的基础。陆学艺曾明确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乡村建设的实践证明,凡是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就能激发他们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正如费孝通所说,农民可以自觉地把自己转变为工业化所需要的工人甚至管理者(如“农民经销员”“农民经理”)、投资者(如“农民企业家”)等。
第二,重视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由此体现的公平性和平等性问题的研究,为全面小康社会和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不论是个体行动还是家庭行动,乃至价值追求,都受到一定的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
第三,探索行动者的价值追求以及对行动的影响。中国社会学研究揭示,中国传统重视家庭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在改革开放开启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这种观念在城市有所淡化,但依然左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农村居民。
策划:潘琼阁、惠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