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专家观点 > 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路径

专家观点

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路径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1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豆书龙、叶敬忠二位老师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一文中探讨了如何在体制机制统筹落实、产业发展多元鼓励和主体意识积极培育方面精准发力,做好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工作。
小编摘取其中观点,与您共飨。
(所属图书:叶敬忠、陈世栋主编《中国乡村振兴学术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着力在体制机制统筹落实、产业发展多元鼓励和主体意识积极培育方面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的共生式发展。
一、统筹落实体制机制
针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体制机制衔接不畅问题,应该统筹落实相关体制机制。
一是做好政策衔接,根据当地实情,制定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细则及实施方案,解决现有规划内容冲突问题,指导二者衔接工作。
二是强化基层政府组织保障,成立由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县级各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面分设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合理分工,统筹推进。
三是落实项目统筹机制,将脱贫攻坚所需要升级的各类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根据乡村振兴的项目资金标准和要求充实到脱贫攻坚项目中。为解决涉农项目碎片化问题,有必要通过整合机构、项目和人员方式推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
四是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借鉴脱贫攻坚所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对衔接效果进行考核。
 
二、鼓励多元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而产业升级是实现二者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产业扶贫理念是通过产业将贫困户带入市场,提高贫困户可持续生计水平。然而,产业发展面临可持续性差、农民主体缺失等问题,产业升级困难。为此,应该因地制宜,鼓励多元产业发展。
一是立足于贫困地区独特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贫困人口与新型农业结构相融合。
二是在原有扶贫产业基础上,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提高产品增加值,让贫困户享受到增值收益,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例如,四川邻水县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14个村庄提供托管服务,同时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和粮油产业链,增值效益部分归贫困户所有。
三是探索小农产业发展。当前脱贫攻坚的重点是深度贫困人口,这类贫困人口以小农户为主,常规的产业扶贫难以覆盖。因此,应以农户现有的生计资源为出发点,按照小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巢状市场作为交易载体,直接实现与城市消费者的对接。巢状市场小农扶贫模式可通过加强贫困小农户与城市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实现二者“去中间环节”的对接,使贫困小农户获得稳定且较高的农业收入,使城市消费者通过较低的价格获得生态农产品。因此,这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小农扶贫模式,值得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和探索。同时,在小农产业发展基础上,探索发展农耕文化旅游,通过村民自组织实现村庄环境整治,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途径。
 
三、积极培育主体意识
针对农民内生动力难以激发问题,应加快培育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主体自觉,真正让农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在观念引导上,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农户增强主体意识。例如,应扎实做好扶贫和振兴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工作,如典型引领、开展乡村振兴“农民讲习所”等扶志教育以及创新自助扶贫方式等。同时,利用各种农业培训机会提高农户的技能,为产业发展奠定人力资本基础。
在产业发展上,无论是产业规划设计阶段,还是规划实施阶段,都应该完善相应机制,创新群众交流通道,让农户真正参与起来。农户不仅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而且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从而实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结合。例如,河边村实验探索出政府主导、公益组织参与和农民为主体的贫困治理模式,开创了由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的可能性道路。
在组织保障方面。应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相结合的途径。例如,作为典范的“塘约道路”,在坚持“三变”改革的发展思路下,重点推进“村社合一”和“合股联营”,积极推动村集体与村民“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此外,还应支持和发挥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供销社等组织对农民的组织和带动作用,重塑乡村主体性。
 
策划:潘琼阁、洪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