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针对第一次“无锡、保定农村调查”后未完成的资料整理、研究工作,提出“能否按照陈翰笙的学术进路重新撰写出无锡、保定农村调查报告”这一问题,并进行了尝试性讨论。本文认为第一次无锡、保定调查是为了论证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命运,报告论证的结论就是中国社会乃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非“中国经济派”所坚称的资本主义社会。陈翰笙不太认可张培刚的《清苑的农家经济》,是由于两人研究问题的侧重点已经不同进而引致的观点差异,且张培刚所利...
-
本文以保定市颉庄乡薛刘营村50 年的城市化变迁为例,分析被动型农村城市化道路的特点和问题。薛刘营村位于旧保定市的西北角城墙外,原属保定市郊农村,随着保定市发展,刘营村走上城市化发展道路。刘营村产业结构变化、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村办工业发展较稳较快,二是随着耕地减少人们不得不转向非农产业。薛刘营村农户经济的转移方向主要是就地从事个体工商业。但农民直接转变为市民,人员的整体素质较差,农民就业难是一大问题。近年来,薛刘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
-
本文对1929年至1949年无锡、清苑农村社会经济变迁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解放前对无锡县和清苑县的农户户均常住人口的调查,可以发现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户家庭通过家庭的血缘组织层次替代生产组织层次,保持生产上的效率。通过对对两县传统农村市场社区的货币流通态势做出分析可知,传统农村产业在与近现代工业企业的商品交易中,处于货币净流入状态。解放前无锡县与清苑县的农村市场形态有很大的差别,清苑县的农村社区市场为传统集市型,无锡县的集镇型农村社区市场则可以看成一种城市化的雏形。
-
本文试图利用“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系列资料中保定地区农户的消费支出数据,分析北方农户1930年到21世纪初期消费支出结构的变迁。1930年到2010年,保定农户消费支出金额在不断上升,各部分消费都有大的提高。1930年到2010年保定农户消费支出结构的变迁,表现出如下特征:1980年以来食品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农户收入增加后居住类支出占比增加明显、农户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呈上升趋势;农户生存性消费占比下降,发展性消费占比上升;农户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后平均消费倾...
-
本文基于1998年和2011年的“无锡、保定农村调查”数据,对无锡、保定4个村的农户收入水平和结构变动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无锡、保定的农户家庭纯收入水平均有大幅提高。2010年无锡农户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是保定的2倍,收入相对均衡,收入差距比保定小。收入来源构成上,工资性收入是主要来源,经营性收入是增长的稳定基础,家庭经营中呈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扁平化现象,转移性收入比重上升,财产性收入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今后两地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无锡应继续深化股份合作制度,推进产业融合...
-
本文是以 “无锡、 保定农村调查” 中无锡11个村的资料为基础,分析1929年到1957年无锡 农户人均收入水平与结构的历史变迁。在1929年、1936年、1948年这三个调查年份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占比最大,均超过70%,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均维持在8% —13%,财产性收入的占比最小。1957 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降到30%以下,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40%,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约占22%,财产性收入占比变化幅度不大,这种变化与当时的体制变动有关。将相同时期的无锡、保定两地区的人均收入数据进行对...
-
本文利用“无锡、保定农村调查”资料,试图以收入为切入点,分析70年来保定11个村人均纯收入水平及结构的历史变化。纵观 70 年的历史,家庭经营纯收入在保定11个村人均纯收入中的占比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工资性收入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财产性收入的占比大体上稳定,转移性收入占比则大体上不断下降。保定11个村人均纯收入结构的变化主要源自经济发展,同时也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从水平上看,保定11个村人均纯收入解放前变动不大,解放后有所提高...
-
本文通过对《第二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的再研究,分析无锡调查报告中无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问题。人均纯收入出现统计错误,这主要是由于第二次无锡、保定调查的四个调查年点既有新社会,又有旧社会。具体来看,1929年、1936年和194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被压低是由新旧货币换算及实物折价不当引起的;而1958 年无锡调查报告所公布的四个调查年点的合计纯收入均高于195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则是因为报告中使用的“纯收入”指标,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以及国家统计局所使用的“纯收入”...
-
本文主要分析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保定农村的要素市场、非农就业市场,以及农户行为模式。研究发现,清苑农村的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规模都不算大,劳动力市场比土地市场更活跃一些。清苑农户也面临着一定数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主要的非农就业行业是纺纱和织布。对于清苑农户来说,并不是所有农户都能满足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非农就业尽可能地实现人均收入的增长,反映出农户家庭的经济理性。此外,本文指出,尽管清苑参与市场的农户不多,但总体上看,参与市场对于农户家...
-
本文主要利用第一、二次“无锡、保定农村调查”资料,对无锡、保定两地经营式农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无锡的经营式农业并不发达,经营式农场数量比较少;相比无锡,保定拥有更有利于经营式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业规模经营的比重高于无锡,经营式农业也更发达。本文指出,经营式农业在无锡、保定发展状况的差异是由两地工商业发展程度不同导致的,较高的工商业发展水平提高了无锡农户发展经营式农业的成本,导致经营式农业消失。但经营式农业发展落后的无锡农村并不一定是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