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新闻访谈,探讨浙北水村“两头婚”“两头姓”的婚育模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两头婚”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对代际关系的改善起了很大作用。此外,“两头婚”的婚姻形式中,凡事“好好商量、不斤斤计较”是婚姻和谐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低生育率时代,如何让生育率回到更替水平以保障中华民族人口的正常延续,需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认识婚姻和生育的问题。对于少子化背景下婚育模式嬗变的研究,是基于对浙北水村“两头婚”和“两头姓”的田野观察。在水村普遍实行的“两头婚”和“两头姓”婚育模式均衡地连接了个人情感、家庭需求以及社会责任,用行为实践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的价值,使亲子关系反馈模式的传统伦理在生活中得到维系,无形中化解了现代社会在婚育方面日益突出的社会与个人间的张力。本研究试图...
-
基于口述史的采集,以及地方史料的挖掘,本文关注江南何母水乡传统社会中,地方人物在茶店“劈公道”以处理乡邻纠纷。地方人物的社会担当与民众的认可是绅权施展以实现地方自治的社会基础。近代以来,绅权收缩,茶店没落,但茶店“劈公道”作为典型的礼治实践,仍能发挥其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性力量。在当下法治社会的语境下,追述茶店“劈公道”之旧闻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本文指出在水村,内生性秩序力在各方面经历的现代变迁,集中体现在承载着变迁基因的水村青年的传统参与。本文总结了“水村模式”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回应,指出中国民族志个案价值、水村的研究意义在于它提供了对中国不同地区城乡发展多样性的一种描述。
-
本文讨论了水村的性别观念。“男女平等”作为现代社会的代表观念,由建构性力量——国家提倡早已渗入乡间。而“男女有别”不论是作为文化建构还是社会事实仍在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水村生活。这两种相反却又同时存在于乡村的性别观念,延续着地方传统,也因现代理念的冲击而发生着改变。本文还讨论了两种乡土观念公私观、金钱观。这两种观念让水村人对公私界定、利益分配保持着较为统一的看法,做出较为一致的直接反应。
-
本文选取了水乡文化圈中三个小节庆:“点岁烛”“小端午”“年糕节”。其中,“年糕节”甚至只是水村的一个自然村——姚家头村村民自己新近创造的节日。借助对这三个典型代表了村落地方性民俗传统节日的分析,本研究希望呈现乡风民俗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延续着仪式与价值,以及民俗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寻求新的改变。
-
本文选择了自然村、村庙、“林里姐妹帮帮团”这三个看似没有严格层级关系的组织作为观察对象:先是下到行政村之内关注更小的自然村;继而跳出行政村,通过观察村庙来考察略超整村层面的联系;而“林里姐妹帮帮团”则是水村秩序在村庄外部的一种延展。
-
本文界定了“内生性秩序力”与“建构性秩序力”等核心概念,梳理了已有研究,确立了中心问题及研究线路。本文基于中国乡村社会实践历史,以内生性秩序力的“内在独立性”“与外平衡性”的改变为维度做出分析。学界对转型初期及转型基本结束阶段的农村中内生性秩序力的表现,积累了丰富研究成果,本文梳理了已有成果,指出,“水村模式”意欲说明在一类长期处于转型的、具有明显“城乡混合”特点的农村社区中,内生性秩序力是如何作用的。
-
本文介绍了本研究关注处于深度转型中的农村社区内生性秩序力的作用类型,即“水村模式”。当“转型”成为中国整体发展的一种常态,“水村”类型已有经验上的普遍性;但在研究类型界定上,“水村”又有其特殊性,在“村落形态”“身份认同”“人际网络”方面表现出典型的城乡“混合型”特征。本文提到,本研究的中心问题“转型农村社区中,内生性秩序力如何维续乡村社会秩序”被分解为四个问题串联整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