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三村》是从《江村经济》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江村经济》是对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其运作的素描,是费先生意欲理解中国农村时解剖的一只“麻雀”。然而,要想全面了解中国农村,只对江村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因此,费先生与张之毅先生,在云南选择了受商业影响程度不同的三个村庄进行调查,希望通过类型比较的方法,整体把握中国农村。
-
本文对《禄村农田》做了大致概括,并将其与《江村经济》进行对比分析。《禄村农田》是《江村经济》的续编,是用《江村经济》的结论去指导禄村的调查分析。费先生用劳力充斥和资本分散来说明自营的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制度,同时亦是分析一个现代工商业发达前期的传统经济型式,给了我们了解现代工商业对于农村社区可能影响的张本,更衬托出江村土地制度形态的意义。
-
作者回顾了自己从1984年初入社会学专业,到现今近35年的学术探索之路,其中走过弯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作者提出的社会单位理论,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作者本身的学术探索历程,也反映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经过40年的重建发展,中国社会学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经验研究也做得很好,能够与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对话,但中国社会学还缺乏自己的理论。
-
本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灯塔村卷——新时代的“三苦精神”》一书的参考文献。
-
本文是灯塔村脱贫调查研究后记,记录了作者与调研组成员前往白河县灯塔村的三次田野调查过程,并对调查过程中提供帮助的单位与个人表达感谢。
-
本文介绍了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我国贫困的复杂状况、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田野选择及本书的写作结构。
-
本文介绍14省(市)农村家庭协作调查中被调查者的时间安排情况,包括劳动时间、教育时间、社交时间、吃饭时间、睡觉时间等。
-
本文介绍14省(市)农村家庭协作调查被调查者的择偶条件和结婚费用,包括择偶年龄要求、文化程度、职业要求、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彩礼、房子、衣服、首饰、日用品、酒席情况等。
-
在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门对内蒙古草场资源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实践中却屡屡遭遇挫折与尴尬,有些甚至演变成了政府与百姓间的“猫鼠游戏”。那么,草场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到底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与管理呢?国际上关于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探索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我国草原牧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又将为当代牧区的发展提供哪些有价值的管理知识与智慧?目前牧业社区牧民的经济合作组织可否为草场资源管理机制带来新的希望?...
-
作者:
所属图书:
土地象征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作为“云南著名人类学田野调查地点的再研究”课题下的子课题,本研究是对禄村的跟踪研究。文章采取历时性的研究框架来探讨土地制度与宗教仪式在禄村的变迁过程。作者考察了自明清以来,禄村土地在构建国家、地方、个人之间相互关系所具有的多重社会意义,以及宗教仪式的内涵对于构建禄村地方社会空间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探讨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