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探究了屯堡人“做大客”诞生礼仪的象征意义与社会功能。首先概述了学界对人生礼仪的研究成果;其次描述了屯堡人的做大客仪式:参与者为女性亲友,包括送人亲、宴饮与庆贺等流程;最后阐述了做大客中的意义表达与社会关系,并指出屯堡人通过此类礼俗生活表达神圣感、实现“屯堡式”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
本文探究了屯堡经验在社会转型期理论价值的可能性。首先概述了学界对“宗族社会”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凤凰村经验对宗族社会形成的理论支撑;其次阐述了费孝通等学者对宗族社会与差序格局同构的理论研究成果;再次探讨了与“差序格局”相异的非宗族社会及其特点;最后论述了当前“核心家庭本位化”与村落共同体坍塌的社会转型危机,以及重建村落共同体的理论可能性。
-
本文首先介绍了号营村课题的研究缘起,回顾了九溪村的结题成果《屯堡乡民社会》,将号营村与九溪村进行比较,它们同是乡民社会,但号营村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接着梳理了中国农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以及农村教育存在的“狭隘化”“城镇化”等问题,将号营村置于中国农村的社会背景之下,结合号营村的村落特点,指出了本课题中关于农村教育的问题。其次,叙述了课题的调查过程、课题写作等研究过程,并介绍了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基本内容。
-
首先,本文介绍堂安村调研希望结合新的政策背景,连贯呈现出堂安村发展的社会规律,为堂安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思考。其次,本文指出堂安村课题展开的必要前提是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学理和政策意义上的呈现和界定。调研要回应涉及社区个案研究与中国总体国情关系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经典问题:仅仅一个村庄如何能够代表贵州乃至中国,以及这个村庄的研究与全国其他村庄的研究有怎样的关系。最后,本文梳理了新区域主义、村落共同体等理论。
-
贵州省九溪村为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点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学术背景、九溪村作为调查点的原因,以及课题的开展过程;其次阐述了九溪村屯堡村落类型学的研究意义;最后从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角度描述了屯堡乡民社会的主要特征。
-
本文为2009年教育部重大项目“西南傩戏文本调研与整理”的成果,总结了近三十年的贵州地戏研究状况。首先列举了三十年间关于贵州地戏研究的专著、论文成果;其次将这些研究成果分为地戏本体因素、地戏形态、地戏的多种价值、张艺谋《千里走单骑》官司讨论等四个方面,并分别概括了学者对各个方面的见解;最后提出地戏研究尚待深入、地戏研究的视角可以更加丰富等建议。
-
在联系与距离之间,有让我可以行走的路。——王铭铭(2006)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1998:6)。由于两千多年的农耕传统,乡土性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之一。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发展问题成为一个备受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关心的话题。这个问题不仅引起许多学者浓厚的学术兴趣,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则是以一个乡村集市的发育过程为线索,将市场的发展和村落的再造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关注“国家代理人—村落精英—村民”三个利益主体在这一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