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介绍了此次研究是在女性情结、土家情节的情感基础上进行的,并对参与此次研究的各界人士表达了感谢。
-
本文介绍了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的建立和发展情况,为了解此次研究的理论背景提供参考。
-
本文记录了作者在陕北米脂县田野调查的历程,指出要做人类学的田野工作,首先要对他者的生活世界保持一定好奇心与兴奋感,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参与观察、口述史收集等来获取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资料,留心观察遗存的各种物品、他者的衣食住行及其生活的各种空间,理解文化真实的存在状态;其次,每天下功夫回忆当天遇到的事、事与事之间的关联、自己对这些事的感受、谈话时的语境、报道人的表情等,并且将这些回忆当成一篇篇素描笔记来写;此外,对于同一个问题,要及时审视现有的调研提纲,...
-
首先,本文指出人类学的视野是开放的,包含着理论思考,以及对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照。其次,本文指出,人类学的研究取向往往会将刻板的议题变得有趣而丰富。再次,本文阐述了对中国家族发展变迁研究的创新探索,并强调了“实践”对于人类学研究的意义。最后,本文指出人类学研究应该担负起回答时代命题的使命,为完善社会治理提供可供参考的路径。
-
本文介绍了为研究做出贡献的人群,并说明处于学术惯例,文寨黑衣壮的调查研究成果不出现真实地名,但应“文寨”居民要求,人名为真实姓名。
-
作者: 王建民
所属图书:
道出真我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本文为黑衣壮族群认同研究述评,指出黑衣壮的人类学研究对想象与表征两个概念讨论较多,与传统的田野工作和研究略有不同。研究对民族文化持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注意到了文化的流动性,并体现出族群认同与文化认知体系之间的联系。此外,研究从人观、自我观等角度探讨认同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将族群认同研究与认知人类学或感觉人类学相联系。
-
本文论述了中国乡村工业的型式极其发展。中国的乡村工业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和作坊工业两种型式。江村由于靠近都市,作坊工业趋于式微,而易村远离市镇,作坊工业得以发展,代表了内地乡村特色。乡村工业是农村生计的重要补充,其复兴需要处理好与都市工业的分工,以及在农村内部用合作方式来组织,以避免农村贫富两极分化。
-
本研究是云南民族大学和北京大学省校合作课题资助项目,并得到了中流文教基金会与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的奖助。
-
本文中,作者对其研究进行了反思与澄清:(1)虽然芒市傣族的宗教信仰包含不同的宗教成分,但当地人在仪式实践中关注的是仪式的实用价值,因此,无须强调其宗教内部的区分。(2)本研究关注和讨论的是当地社会文化的秩序与运作逻辑,而不仅仅是当地每个成员都可以意识到或说出来的“解释”。(3)本研究对德宏傣族的历史讨论较少。
-
作为“云南著名人类学田野调查地点再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本研究是对田汝康先生在1940年代初所做的芒市傣族研究的再研究。田先生主要从财富消费的角度,分析仪式所具有的现实功能,即避免社会两极分化。本研究则从仪式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信仰体系入手,从人神交流的角度,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交换逻辑及其与等级秩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