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本文指出人类学的视野是开放的,包含着理论思考,以及对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照。其次,本文指出,人类学的研究取向往往会将刻板的议题变得有趣而丰富。再次,本文阐述了对中国家族发展变迁研究的创新探索,并强调了“实践”对于人类学研究的意义。最后,本文指出人类学研究应该担负起回答时代命题的使命,为完善社会治理提供可供参考的路径。
-
本文介绍了为研究做出贡献的人群,并说明处于学术惯例,文寨黑衣壮的调查研究成果不出现真实地名,但应“文寨”居民要求,人名为真实姓名。
-
作者: 王建民
所属图书:
道出真我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本文为黑衣壮族群认同研究述评,指出黑衣壮的人类学研究对想象与表征两个概念讨论较多,与传统的田野工作和研究略有不同。研究对民族文化持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注意到了文化的流动性,并体现出族群认同与文化认知体系之间的联系。此外,研究从人观、自我观等角度探讨认同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将族群认同研究与认知人类学或感觉人类学相联系。
-
本文论述了中国乡村工业的型式极其发展。中国的乡村工业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和作坊工业两种型式。江村由于靠近都市,作坊工业趋于式微,而易村远离市镇,作坊工业得以发展,代表了内地乡村特色。乡村工业是农村生计的重要补充,其复兴需要处理好与都市工业的分工,以及在农村内部用合作方式来组织,以避免农村贫富两极分化。
-
本研究是云南民族大学和北京大学省校合作课题资助项目,并得到了中流文教基金会与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的奖助。
-
本文中,作者对其研究进行了反思与澄清:(1)虽然芒市傣族的宗教信仰包含不同的宗教成分,但当地人在仪式实践中关注的是仪式的实用价值,因此,无须强调其宗教内部的区分。(2)本研究关注和讨论的是当地社会文化的秩序与运作逻辑,而不仅仅是当地每个成员都可以意识到或说出来的“解释”。(3)本研究对德宏傣族的历史讨论较少。
-
作为“云南著名人类学田野调查地点再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本研究是对田汝康先生在1940年代初所做的芒市傣族研究的再研究。田先生主要从财富消费的角度,分析仪式所具有的现实功能,即避免社会两极分化。本研究则从仪式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信仰体系入手,从人神交流的角度,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交换逻辑及其与等级秩序的关系。
-
本研究从属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与云南民族大学共同主持的“云南著名人类学田野调查地点的再研究”课题。课题要求研究者通过重访旅滇人类学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研究地点,在当前的人类学语境中探寻新的阐述可能。本研究即对许烺光先生写作《祖荫之下》的田野地点——云南大理喜洲镇的再研究,主要探讨该地的地域崇拜和社会空间问题。
-
本文回顾了调研期间的经历与体会,并对所获支持表示感谢。
-
本文简要说明了此次调查的现实背景为重庆市边远地区开展了以乡村旅游和消费扶贫为核心的电商扶贫,其中城口县的脱贫成果较为突出;其次叙述了此次研究的主题是城口县新建村村民如何在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不利的情况下,适应市场化发展、使家庭获得长期提升,以及扶贫政策在其中的作用;最后描述了此次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