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1949年国立云南大学文法学院主办的边疆文物展览会公告及云大校庆公告。
-
云大社会学系选择大墨雨村这个夷族社区作研究社会学的工作站,是因为它受新文化的影响很浅,还保有夷族原有的语言及习俗,可以从其中探究夷族文化之特点。社会系、社会研究室、社会研究工作站三个机构是不可分离的,乃是三位一体的整体。工作站则是研讨重心之所在,从研究室的书本上所寻致的一套理论,须得拿到工作站——实验室——去证验,复将证验的结果带回研究室讨论。
-
《云大社会学田野调查老照片(1939-1954)》一书中的老照片大多是作者和马雪峰老师在访问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和就读的师生及亲属中所搜集到的,其大部分是反映当时社会学系师生从事田野调查的经历、成果,少数几张是反映20世纪80年代后他们的一些活动。书中有不少照片展现了已经消失的民族服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当珍贵。
-
本文关注原创歌曲《星转魁阁》的音乐呈现与云南大学魁阁工作站学术史之间的关系。从抗日战争背景下以费孝通为代表的魁阁工作站和魁阁学术精英集团的形成,到40年代魁阁工作站丰硕的学术成果,再到当今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对于魁阁精神的传承,《星转魁阁》展现了云南大学魁阁工作站成立发展的学术史。
-
本文关注话剧《魁阁时代》的戏剧呈现与社会学、人类学学科的文献、历史和当下的教学训练的关系。首先是文献、构作和经典的问题,话剧《魁阁时代》在构作时依据了费孝通的 《乡土中国》、周荣德的《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等经典文献。其次,《魁阁时代》中的乡绅人物是一个重要角色,这部分戏的内容涉及费孝通在魁阁时期及后来的几年内关心的一系列核心问题,例如士绅、“双轨政治” 和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基层治理等。最后,本文讨论了话剧《魁阁时代》的舞台和仪式,并从人类学角度讨论非物质的...
-
本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庆阳农场卷》一书的后记,简单介绍了作为本研究田野的庆阳农场的背景和研究工作的开展过程,并对为该研究提供帮助的部门和相关人员表示感谢。
-
本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柏村调研·庆阳农场卷》的前言,首先介绍了黑龙江垦区的背景,说明选择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脱贫研究在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理解,和更深层次地对产业扶贫过程中涉及的环节进行深刻的认识两方面具有研究价值。其次介绍了本研究具体考察的庆阳农场在产业扶贫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优化意见。最后介绍了本研究调研组的基本情况并对田野过程作简单介绍。
-
对河南开封市西村的婚俗研究包含婚姻、婚俗和性爱文化的调查探究,以20世纪70到90年代的发展变化为主。西村作为中原地区文化的缩影,反映出千百年来乡土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人对于婚姻的观念,包含婚姻与家族社会的联系、婚姻对于社会的作用、婚姻中爱情和性的角色,以及这些文化下衍生出的各种婚俗礼节的发展样貌。
-
本文分析了此次研究的学术意义。首先概述了此次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其次阐述了此次研究在城镇社会流动现象、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关系研究上的创新作用,最后简述了此次研究的不足。
-
作者: 冯雪红
所属图书:
嫁给谁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本文对此次研究进行了总结。首先概述了此次研究增强了研究者对婚姻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其次以印度嫁妆研究为例,阐述了婚姻研究对建立平等的两性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后展望了婚姻意义的未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