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3~9月,研究课题组前后共在吉昌村发现契约文书452份,分别搜集于17个契约持有人。本书就本次整理的一些技术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包括契约分类的原则、契约文书录入及校对的规范说明,以及对书中部分常见表述的说明。
-
吉昌契约的搜集和整理均发生在2009年。其中所包含的452份契约文书,全部来自时下备受关注的屯堡村寨——贵州省安顺市辖下的西秀区吉昌村,其时间跨度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到1961年,涵盖了200多年的历史。本文详细记录了有关这批契约发现、搜集、整理的过程。
-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贵州安顺屯堡吸引了大批研究者到当地调查。本文叙述了2009年研究课题组在吉昌屯“抬汪公”的民俗活动调研访谈中,偶然发现了400多件契约文书。这是近年屯堡文化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这批契约文书涵盖了从清朝到解放初200多年的历史时段,对于探讨屯堡社会实态具有重要价值。
-
本文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文章加强了对土地制度史的论述,着重指出历史上划分的各种田地类型,实际上体现了土地具有的不同社会象征意义。此外,民间信仰活动除了具有鬼神的虚幻观念外,还承担着社会功能,是值得认真研究、慎重对待的。
-
本文介绍了沙村慢性病人患病经历研究相关的科研经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慢性病人的社会适应与生存策略研究”、访学经历,及之后对慢性病社会学的一些最新思考。
-
本文记录了沙村两名患慢性病的村民高大爷和锐歌的经历。高大爷的故事体现了老年慢性病人贫病交加的晚年生活,锐歌的故事展现了慢性病人艰难的康复之路。比较而言,高大爷更善谈,患病经历更具有故事性;锐歌相对内向,个人讲述显得凌乱不堪。两人的患病经历展现了农村慢性病人的生活世界和应对策略。
-
-
本文指出当我们谈论慢性病时,往往只关注其症状和治疗方法,却很少关注它对我们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影响。本文介绍到,沙村慢性病人患病经历研究展现了慢性病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和当地村民的应对策略,讨论了患病经历与社会结构的复杂关系,提出了慢性病社会干预的基本思路。
-
-
本文是关于白裤瑶宇宙观与生活秩序的调研背景简述,通过致谢与抒情的形式简要介绍了研究白裤瑶传统信仰所处的背景、此研究形成所需的基本田野工作与后期的学术思考,并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类学者做田野调查的收获与应具有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