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民国时期乡村危机与应对方略:路径探索与现实关怀
民国时期乡村危机与应对方略:路径探索与现实关怀

作者:池子华

所属图书: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

图书作者:杨宏 王先明 徐秀丽

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报告字数:15641字 报告页数:19页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农村危机的加深,流民问题日趋严重,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引发一场“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里”的论战,意见纷纭,其中“重农派”、“重工派”、“第三条路”即“农村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流派引人瞩目。本文对此进行考察,认为尽管上述路径选择在近代中国成为“泡沫”,但仍具有深沉的时代价值:“重农派”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无疑是正确的,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容动摇;“重工派”的理论在近代中国没有实现,但其结论并没有错,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发展城市工商业,这是人口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第三条路”在近代中国没有走通,但并不是说“农村工业化”本身有什么重大缺陷,要实现农业劳动人口的转移,实现农业自身的转型,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农村工业化”是必由之路,事实证明,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出路的较好办法。但三者都不应偏废,面对“民工”浪潮的迭起,历史启示我们,应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造成农村劳动力剩余;充分发展城市工商业和第三产业,充分吸收消化源源而来的农民工,这是宏观调控的基本点,而中间环节则应为农村工业化之取向。
文章目录
  • 一 “回归”乡村:“重农派”的理想
  • 二 针锋相对:“重工派”的路径选择
  • 三 “我们可走第三条路”
  • 四 深沉的时代价值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