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牧区社会化服务组织、金融服务与产业化
牧区社会化服务组织、金融服务与产业化
报告字数:37449字
报告页数:46页
摘要:牧区产业链和供应链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建立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的多渠道流通体制,改革畜产品的价格体系,打破畜产品独家经营的格局,取消畜产品的派购制度,打破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公办模式,变公办为民办,发展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允许农牧民进入流通领域。内蒙古经过30多年的衍生发展,形成了一个以农牧业生产经营与农牧民家庭相对应的“小生产、大市场”为特征,具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农畜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文章目录
- 一 牧区产业供应链发展变化
- 二 草原牧区的信息化发展状况
- (一)全国农村信息化状况
- (二)内蒙古农村的信息化状况
- (三)内蒙古牧区的信息化发展比较落后
- 三 牧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变化
- (一)牧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多元化与多样化
- (二)牧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出现与发展
- 四 改革开放以来牧区金融信贷发展
- (一)融资困难是牧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 (二)金融机构惜贷和资金外流
- (三)形成牧民融资困难的原因
- 五 政府与市场作用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 (一)内蒙古畜牧业产业化的现状
- (二)市场与政府干预下的乳业发展
- (三)环境政策推动了奶牛运动
- (四)市场制约因素之一:饲料市场价格上涨
- (五)市场制约因素之二:企业原奶收购价格平稳
- (六)奶牛产业难以为继源于养殖业的脆弱市场地位
- (七)“三鹿奶粉事件”迫使一些奶农退出乳业、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