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治国
治国
报告字数:115862字
报告页数:131页
摘要:本文集中讨论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治国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国与民”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中的基本概念,民本思想是国家治民的价值理念。国家以“国土”为基地,开展国家的空间建构和治理。士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也是影响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知识分子承担的政治角色。“王道”与“霸道”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两种基本的治国理念、治国方略和治国方式。“贤与能”是古代帝王选拔治国人才的主要标准。“公与私”的关系代表了国家与个人的边界区隔。“位育”是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
文章目录
- 一 国与民:国家治理的基本问题
- (一)国家的起源与形成:国家治理的历史前提
- (二)国家治理的主体与对象
- (三)国家治民的价值理念
- (四)国家治民的制度工具
- 二 国土:国家的空间建构与治理
- (一)国土的内涵及制度演变
- (二)土地分配制度
- (三)土地赋税制度
- (四)国土治理制度的现代意义
- 三 士:国家治理中的精英阶层
- (一)士的含义沿革
- (二)士阶层的形成
- (三)士阶层的内部构成
- (四)士阶层的基本特征
- (五)士阶层的社会流动
- (六)士阶层的历史作用
- 四 王道与霸道:国家的治理方式
- (一)“王霸”思想的历史演进
- (二)王霸思想的基本观点
- (三)王霸思想与西方治国学说
- (四)王霸思想的现实意义
- 五 贤与能:治国人才的选拔标准
- (一)贤与能的社会内涵
- (二)贤与能组合体的结构分层
- (三)贤与能的中西比较
- (四)贤与能思想的现实启迪
- 六 科举:治国人才的选拔制度
- (一)科举制度的基本内涵
- (二)科举制度的沿革
- (三)科举制度的历史贡献
- 七 公与私:国家与个人的边界区隔
- (一)“公”与“私”的含义
- (二)传统公私观的历史演变
- (三)传统公私观的基本特征
- 八 秩序:国家治理的目标
- (一)中国“秩序”思想的内涵与演变
- (二)中国传统“秩序”思想的特质
- (三)中国传统思想的“秩序”情结
- (四)面向“秩序”的当代国家治理
- 九 位育: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
- (一)“位育”的基本内涵
- (二)“位育”诠释的演变
- (三)“位育”的社会学含义
- (四)位育: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