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实践发展报告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实践发展报告
报告字数:24009字
报告页数:28页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加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国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工作,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研究也成为重要论题。本报告通过对非遗保护的历史实践和取得成效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抢救性保护存在受现代化和城镇化冲击、文化生存空间面临威胁、传承创新有待加强、项目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亟待挖掘非遗资源、合理利用非遗资源,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立非遗“四进”常态化体系,利用科学技术激发非遗再生活力,建立保护急需非遗项目名录,推动非遗项目分类施策,实现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目录
- 一 非遗抢救性保护基本概念
- (一)抢救性保护的概念
- (二)抢救性保护的原则
- 二 非遗抢救性保护的历史实践和成效
- (一)关键性历史实践梳理
- (二)相关政策、措施与成效
- 三 抢救性保护的案例和经验
- (一)抢救性保护的案例
- (二)抢救性保护的经验
- 四 我国非遗抢救性保护现存的问题
- (一)非遗传承受现代化和城镇化冲击
- (二)非遗的文化空间缩小和弱化
- (三)非遗传承创新力有待加强
- (四)非遗项目受自然灾害影响
- (五)非遗项目保护力度有待增强
- (六)非遗项目保护缺乏针对性
- 五 推进我国非遗抢救性保护的建议
- (一)合理利用非遗资源
- (二)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 (三)建立非遗“四进”常态化体系
- (四)利用科学技术激发非遗再生活力
- (五)建立急需保护非遗项目名录
- (六)推动非遗项目分类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