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电视认同客体:群众文化需求驱动下电视艺术内容生产和产业发展
电视认同客体:群众文化需求驱动下电视艺术内容生产和产业发展

作者:周建新

周建新##周建新

所属图书:群众文化视阈下中国电视认同研究

图书作者:周建新

出版时间:2023年03月

报告字数:35791字 报告页数:40页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电视认同的“客体问题”,首先创新性提出“群众文化需求”的核心概念,主要从需求驱动的角度解读我国电视艺术内容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嬗变历程与审美转型。群众文化是新中国文化和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自发性、自娱性、业余性、参与性、集体性等特征。“群众文化需求”顾名思义即群众的文化需求,对其理解至少有三个层面需要把握:它首先是群众的,其次是文化的,最后是生活的。“群众的”强调其群体性、集体性,因为群众文化需求不可能是小众的、专属于某个特定阶层的,而是广泛的、全民的,可以概括为民意的主流性;“文化的”强调其根基性、时代性,因为群众文化需求不可能是脱离历史的,也不可能是复古的,而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历史与当下的结合,可以概括为民族的根基性;“生活的”强调其生活性、具体性,因为群众文化不可能是超越生活的、神秘的,而是日常的、亲近的,可以概括为民众生活的日常性。新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的特色在于,与群众文化发展步调,包括群众文化空间的变化以及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基本一致,在内容样态上不断推陈出新,以新的文艺潮流适应着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节奏。由于群众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心在变化,群众文化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一个明显的主线是,随着群众文化空间的物理属性向虚拟属性再到虚拟现实交融属性的转变,群众文化需求也发生了由同构到分化再到细化的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电视艺术内容呈现从以“宣传品”为主到以“作品”为主再到以“产品”为主的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并显现相应的面貌、特征。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艺术发展面临新的媒介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在互联网巨浪席卷的形势下顺势而为,不仅需要推进电视艺术创作内容的审美转向,还需要电视艺术美学法则规制的创新,尤其表现在技术赋能下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处理上。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群众文化需求的内涵及其特征
  •         一 群众文化需求是国家主流民意的表达
  •         二 群众文化需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彰显
  •         三 群众文化需求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体现
  • 第二节 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对电视艺术内容生产的影响
  •         一 群众文化的“需求同构”期与电视艺术的“宣传品”特征
  •         二 群众文化的“需求分化”期与电视艺术的“作品”特征
  •         三 群众文化的“需求细分”期与电视艺术的“产品”特征
  •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电视艺术生存环境变化与内容生产转向
  •         一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视艺术发展面临的环境
  •         二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视艺术内容生产存在的问题
  •         三 互联网时代电视艺术内容生产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