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教师交流政策的历史沿革
摘要:本文梳理了中国教师交流政策的历史脉络,从三个历史阶段分析了不同时期教师交流政策的缘起、特征及具体表现。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为大力扶持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缩小地区间教育发展差距,全国制定初步的支教教师政策,进入援助式交流阶段。进入21世纪后,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全国制定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政策,逐步跨入城乡互动式交流阶段。经过10余年的推进,共同体式的教师交流活动蓬勃发展,各地逐步探索出区域内的教师流动机制,通过教育共同体的组织形式统筹协调教师资源配置。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援助式交流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
- 一 援助式交流的缘起
- 二 援助式交流的特征
- 三 援助式交流的实践活动
- 第二节 城乡互动式交流阶段(21世纪初至2010年左右)
- 一 城乡互动式交流的缘起
- 二 城乡互动式交流的特征
- 三 城乡互动式交流的实践活动
- 第三节 共同体式交流阶段(2010年左右至今)
- 一 共同体式交流的缘起
- 二 共同体式交流的特征
- 三 共同体式交流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