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圆桌访谈:非虚构写作的社会意义
圆桌访谈:非虚构写作的社会意义
报告字数:21802字
报告页数:24页
摘要:本文介绍一场主题性的圆桌对话,从五个方面来解读非虚构写作的社会意义。当前国内各大平台都有非虚构写作工作室,非虚构写作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平台确定的。非虚构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边界,注重对日常生活的深度挖掘。非虚构写作的写作者大体上可以分为新闻记者、日常生活的亲历者和专业学者三类,写作者普遍采用底层日常平民化焦点的视角。作为群众运动的非虚构写作能够呈现真实的群众的声音,同时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在学术研究中运用非虚构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有益于扩大学术成果受众范围,使学者承担更多公共角色与职能。
文章目录
- Topic1.国内的非虚构写作平台是如何实践的?风格、写作者、受众群、题材有哪些变化趋势?
- Topic2.非虚构与虚构的边界怎样界定?如何认识非虚构作品的“真实”?
- Topic3.谁是非虚构写作的写作者?写作者带着怎样的视角进入非虚构写作?精英的视角,还是底层的视角?
- Topic4.作为群众运动的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意义
- Topic5.非虚构写作带来哪些变化?对学界有什么启发?
- Q&A
- 关于“附近”
- 关于非虚构与历史学的关系
- 关于“误解”与“真相”
- 关于“在看见的东西里面看见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