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汶川地震、社会损失与社区重建
汶川地震、社会损失与社区重建

作者:古学斌 张和清 欧阳令芝

古学斌 张和清 欧阳令芝##古学斌 张和清 欧阳令芝

所属图书:坚守:从“映秀母亲”到“山里...

图书作者:古学斌 张和清 欧阳令芝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报告字数:13779字 报告页数:22页
摘要:灾害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既有物质损失,也有社会损失。但是,人们更容易关注到的是物质损失,比如地震造成的天崩地裂、房屋倒塌、断水断电断路等,而对非物质的社会损失,诸如家破人亡的精神痛苦、生计归零的紧张绝望、亲友离散的孤独寂寞、看不到希望的焦虑担忧、干群关系的对立紧张等情况,关注不够,甚至是忽视。从汶川地震后九年的实践结果看,凭借中国式救灾模式对灾区民众物质损失的补救非常迅速有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关乎灾后民众生计、社会关系、心理慰藉、文化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社会损失的补救方面,则进展甚微,甚至还有可能造成社会损失的加深。鉴于此,本文在对中国式救灾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探索社工介入灾后救援和重建的理念与策略。
文章目录
  • 一 中国式救灾模式在修复社会损失方面的局限
  • 二 跨越式经济发展与中国灾后社区重建的深层次困境
  • 三 灾害与社会损失
  • 四 南都的正向灾害观念
  • 五 绿耕灾害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