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乡关何处·传统村落国际学术研讨会”昨天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开幕。近百名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传统村落基层的众多保护工作人员、志愿者、村民代表,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出实际、有效、可行的对策。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天津大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协办,针对的是纳入国家保护体系的传统村落。自2012年以来,由国家住建部牵头、多部委参加并甄选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至今已评选出6800多个传统村落。它们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是国家确定必须保护的农耕时代创造的历史财富的文明遗产,是中华民族根性的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河南调研时,对如何建好传统村落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指示。如,不要大拆大建,要注意保持地域风格,改善农民生活设施与良好的生活环境等。如何理解总书记讲话的科学内涵,怎样将这一重要指示落到实处,使传统村落获得真正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正是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所在。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下设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以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大汖村为范本的传统村落“空心化”研究,是该中心近年来的重点研究项目。
在本次研讨会上,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多国学者,介绍了各自国家经历的村落“空心化”的状况及应对方法和经验。全国各地致力于传统村落保护和研究的学者们,结合在不同地区开展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传统村落基层工作者、志愿者和村民代表也前来参会,认真聆听专家们的研讨,并与学界积极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