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团队:杨磊 何廷明 李和
调查时间:2010年5月—2011年11月
一、调查地点选择与概况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省东西横贯864.9公里,南北纵跨990公里,总面积38.3万多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八位。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矿藏丰富,有25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三位。不仅动植物资源呈多样性,而且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复杂多样的。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52个少数民族,其中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是全国边疆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
云南在本次调查中所选择的12个调查点,是根据总体项目的设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个地州,在每个地州选1~2个县,每个县选择1~2个乡,每个乡选择1~2个村(农场),最后完成12份村寨调查报告,以及相关的若干份调研咨询报告。通过调研和提交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云南省尤其是沿边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选择什么样的村寨作为调查对象?云南项目组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尽量顾及民族特点,选择自治州、县的自治民族,即壮族、苗族、彝族、瑶族等;第二,尽量选择不同类型的乡镇、村寨,距离不能太近,避免雷同;第三,所选村寨要尽量大一些,以便进行50户问卷抽样。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所属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乡下湾子村和老汪山村、河口县老范寨乡小牛场村、河口南溪镇马多依下寨和红河县迤萨镇跑马路社区安邦村;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所属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坝子村和丫口寨、麻栗坡县董干镇八里坪村和马崩村;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社区、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翁丁村以及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甘庄华侨农场等。
这些村寨各具特点,例如下湾子村和老汪山村分别是苗族和布依族的村寨,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内地汉儒文化与边疆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谐”与“多元”的实例见证。红河县迤萨镇跑马路社区安邦村素有“侨乡”之称,该村侨眷占绝大多数,分别与老挝、美国、法国、加拿大、泰国、越南等国有侨眷关系,逐渐成为中国看世界和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
除以上所说的13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以外,3个子课题组还对所调研地州的其他一些地区,选择较突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撰写相应的调研咨询报告。
二、调查过程、方法及内容
该项目的调查和研究,拟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云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价;二是云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三是云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解决云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五是解决云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六是对包括云南在内的中国边疆地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思考;七是对今后在边疆地区进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调研的建议。
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采取社会学、人类学的基层调查方法,系统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尤其重视新资料和经过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历史学的分析、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以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云南省的红河学院、文山学院、临沧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为基本力量,同时吸收相关地州民族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各级政府的有关人员参加,共同协作,博采众长。在调研的过程中,注重依靠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乡村两级干部,深入村寨进行调研,实施问卷调查,细心倾听各民族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客观、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符合科研规范、有较高学术含量的研究成果。可以说,通过参加者的共同努力,基本上达到了项目所设计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