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团队:孙嫱
调查时间:2007年7月~2009年5月
一、调查地点
长城村位于彭阳县城阳乡以北5公里处,属北部塬区,因秦长城贯穿境内而得名。总面积29.25平方公里,耕地20896亩,其中水浇地7000亩,旱塬地13986亩(含退耕还林还草4959.6亩),辖叶寨、山庄、赵岭、冯山、白庙、乔洼、金岔、牛咀、小寺、山畔、乔区、蔺塬、陈庄、花园14个村民小组和蔺塬、赵岭2个居民点。全村共有828户,3609人,18~60岁的劳动力2163人,其中女劳动力1056人,富余劳动力950人,是一个纯汉民村。2007年底人均纯收入2450元,人均有粮650公斤。
白庙组属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行政村14个村民小组(过去均为自然村落)之一,位于整个行政村中心,北临乔洼组、冯山组,南临陈庄组,西接蔺塬组,东接赵岭组,是长城村村部、长城完全小学、长城街道及白马庙所在地,长城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整个长城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二、调查感受
机缘巧合,2008年春我有幸成为“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简称“百村调查”)宁夏项目组的第十七名成员,由于时间紧迫,在基本把握课题意图后,便背起行囊踏上了调研之路。为了尽量能够以客观的视角展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保证史料的真实性,我决定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进驻村子。初到之时恰逢当地农历四月前后的“土旺”时节,大风卷着漫天黄土,把我一起卷到长城村村部。天公不作美,突然的造访也难免有些唐突,不安犹存,出发时的兴奋早已减半,却多了些许对未知的担忧。幸运的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村部仍然有人值班,在说明来意之后,村干部热情地接待了我,总算有了落脚之处。第二天,土过天晴,长城塬终于揭开了她美丽的面纱。我的调研工作随之正式展开,村里人的朴实热情,让我很快适应了这个陌生的新环境。走家串户完成调查问卷,与村民同吃同住,做各种各样的访谈,往返于村、乡、县之间,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尽量多的一手材料。一个月下来,我对村子整体情况已经有了初步掌握。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明确了下一阶段任务,7月再次进入田野点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同时不断有针对性地加强理论学习。如此反复,前后三上长城塬,历时近80天,终于完成了全部实地调研工作,进入集中撰写阶段。在整个过程中,我力图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来展现中国民族地区农村最真实、生动的图景。
结项之际,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心却沉重了许多,因为她承载了太多的感激、感动和对村庄的牵挂。首先,感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百村调查”课题组给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通过这个项目让我有机会真正走近农民,走进中国9亿农民生活的一角,有机会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为历史车轮的印记留下见证;感谢“百村调查”宁夏项目组主持人孙振玉教授、于逢春教授对我的信任和严格要求,特别是孙振玉教授亲自给课题组设计了几十页的调查问卷,问卷就像一把钥匙,门后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成员们既可以充分舒展个性,又不必担心会误入歧途。而最想感谢的是可爱可敬的村民们,他们的善良与淳朴让身在异乡的我依旧温暖。村干部超乎想象地对课题有着准确的理解和领悟,并尽其所能地为我提供帮助,尤其要感谢长城村会计赵诚忠,他为我的出行以及与村民之间快速有效的沟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此外,还要感谢彭阳县、城阳乡所有在调查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人们,感谢家人、同学和朋友对我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