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团队:赵淑梅
调查时间:2008年4月~2010年10月
一、调查地点选择
对恩和村的调查是从2008年4月开始的,2008年4月至10月我们调查组两次到额尔古纳室韦俄罗斯民族乡的恩和村进行田野调查,选择这个村子作为“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的对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选择的典型村应该覆盖内蒙古的东西南北。因为内蒙古东西部经济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存在诸多差别,南北风貌也不尽一致,所以典型村的选择如果集中在一个地区,很难反映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全貌。我们认为应该在内蒙古的各个盟(市)范围内,尽量做到每个盟(市)选择一个村(嘎查)。
第二,恩和村所在的室韦乡地理位置独特,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这里生活着中国的跨境民族——俄罗斯族,是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建制地,是1070名俄罗斯族及华俄后裔的聚集地,其独特的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等资源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吸引了我们,恩和村代表了目前生活在中国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华俄后裔的基本生存状况。
第三,需要兼顾内蒙古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类型。广袤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有城乡结合地区,还有边境地区;有蒙古族聚居区,有汉族聚居区,还有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有蒙汉杂居地区。因此,典型村的选择必须兼顾这些类型差异。
第四,我们调查组的五位成员中有两位从事俄语语言文化研究,两位是俄语专业本科毕业,现在分别从事经济和历史研究,所以是因了“俄语情结”想了解中国的俄罗斯族而决定调查恩和村。
根据上述考虑,我们在内蒙古最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原呼伦贝尔盟)选择了额尔古纳市恩和村。这个村既是中国俄罗斯族聚居区,又是中国东北部与俄罗斯临界的边境村。从该村社会发展可以观察中国边境地区俄罗斯族经济文化变迁轨迹。
二、调查过程
在初步择定调查点后,为了保证调查工作顺利实施,为了能够得到真实的调查材料,课题组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选择熟悉典型村的专家学者担任主持人。内蒙古地区13个典型村的负责人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该村生活数年或者十多年,与村民熟悉,对该村的情况比较了解的人员;另一种是在调查村有特别熟悉的人员,能够起到引荐的作用。鄂尔多斯市五家尧村、巴彦淖尔市的继丰村、赤峰市的富裕沟村、通辽市的三个村、锡林郭勒盟的两个嘎查、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村9个典型村的负责人都属于第一种类型。其他典型村负责人属于第二种类型。
通过选择熟悉并且与典型村有密切关系的专家学者担任主持人,能够有效地消除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隔膜,消除被调查对象的顾虑,得到调查对象的配合,从而获取真实的信息。所选择的熟悉典型村的专家学者,大都是出生在典型村,高中毕业后因考入大学才离开了所在的村庄。他们在本村生活近20年,对本村的历史、环境、经济、政治、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都有深切的感性认识,能够准确地表述本村情况。
三、调查方法
参与内蒙古地区典型村调查的学者多出身于历史学专业,在调查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历史学的方法,直接收集典型村的档案资料,通过访谈获得第一手的口述资料,通过调查问卷获得一家一户的数据性资料,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资料。在通过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料后,试图全面客观地描述典型村的现状及历史变化,目的是让读者对典型村的状况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